(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一名年長的冠狀動脈狹窄患者,裝有心臟支架多年,最近有胸悶症狀,經過心臟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其支架前端有鈣化斑塊,且呈現75%以上狹窄,血管血流不順暢,得再放入一支心臟支架,以防心臟病發猝死。萬芳醫院影像醫學部主任陳榮邦指出,以往類似案例,患者需冒著高輻射劑量、侵入性的心導管檢查,如今有了雙源雙能電腦斷層掃瞄儀(DSCT),只需3至4個毫西弗,即能完成定期追蹤檢查。(圖說/準確去除金屬假影,支架內血管清晰呈現,支架前端有鈣化斑塊(箭頭處)。)
根據文獻顯示,人體曝露在高輻射量環境,會增加罹癌風險。國內民眾每年曝露的天然背景輻射值,為1.5至1.6個毫西弗,約70張胸部X光檢查的輻射量。依據原子能委員會訂定標準,健康者每年接受檢查不可超過2個毫西弗,而有心臟病危險因子者,接受心臟電腦斷層,輻射建議量則不可超過16個毫西弗。
心血管疾病高危險因子患者,如年紀大、三高、肥胖、抽菸等,過去接受一次心臟電腦斷層檢查,輻射劑量往往超過10年以上天然背景輻射值、上千張胸部X光輻射劑量,換取早期預防冠狀動脈狹窄風險,也得付出較大的代價。陳榮邦主任表示,直到2012年開始,有了DSCT,其輻射劑量最低只有0.6毫西弗,是舊型電腦斷層的20~25分之1。
陳榮邦主任強調,心臟電腦斷層檢查的輻射劑量愈低愈好,但必須達到合理的品質,也就是3條心臟冠狀動脈血管內徑須清晰、或放入支架內管要清晰,若是有任一條冠狀動脈血管有雜影或掃描模糊,品質較差就無法準確診斷;然而,DSCT可在低輻射劑量及高品質影像間,取得最適當的平衡。反之,一份超品質的心血管影像,民眾也要問身體接受了多少輻射量換來的代價?
為了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檢查安全,萬芳醫院在2013年至2014年6月間,共收治超過350名冠狀動脈狹窄高危險因子患者,以DSCT進行追蹤檢查,利用身體質量指數(BMI)、輻射劑量及心跳做交叉分析;結果發現,BMI值小於20者,不需要服用降低心跳藥物,最低輻射劑量僅0.6毫西弗;BMI值大於28者,則需服用降低心跳藥物,輻射劑量約4至5毫西弗。DSCT不但兼顧了低輻射劑量、高品質影像,並減少患者服用不必要藥物,避免產生噁心、嘔吐等副作用。
陳榮邦表示,DSCT目的是檢查冠狀動脈是否狹窄,目前陰性預測值可達96%,代表呈現的血管內徑影像沒有狹窄,就是確實沒有狹窄,適合有高危險因子及裝有心臟支架患者,每2-5年定期追蹤一次。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9155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