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BMI指數面面觀歐亞人種有差別

BMI指數面面觀歐亞人種有差別

BMI指數(身體質量指數,簡稱體質指數又稱體重指數,英文為Body Mass Index,簡稱BMI),是用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平方得出的數字,是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個標準。主要用於統計用途,當我們需要比較及分析一個人的體重對於不同高度的人所帶來的健康影響時,BMI值是一個中立而可靠的指標。

 

BMI定義

    身高體重指數這個概念,是由19世紀中期的比利時通才凱特勒最先提出。它的定義如下:

    體質指數(BMI)=體重(kg)÷身高(m)^2

    EX:70kg÷(1.75×1.75)=22.86

 

    BMI值原來的設計是一個用於公眾健康研究的統計工具。當我們需要知道肥胖是否對某一疾病的致病原因時,我們可以把病人的身高及體重換算成BMI值,再找出其數值及病發率是否有線性關聯。不過,隨著科技進步,現時BMI值只是一個參考值。要真正量度病人是否肥胖,還需要利用微電力量度病人的阻抗,以推斷病者的脂肪厚度。因此,BMI的角色也慢慢改變,從醫學上的用途,變為一般大眾的纖體指標。

 

成人的BMI數值

體重指數, 男性 , 女性

過輕:低於20;低於19

適中:20-25; 19-24

過重:25-30; 24-29

肥胖:30-35; 29-34

非常肥胖, 高於35, 高於34

專家指出最理想的體重指數是22。

 

    由於存在誤差,所以BMI只能作為評估個人體重和健康狀況的多項標準之一。全美衛生研究所(NIH)推薦醫生參照以下三項因素評估患者是否超重。

 

    BMI 腰圍 ——測量腹部脂肪與肥胖相關疾病的危險因素,如高血壓、LDL(“惡性”)膽固醇過高、HDL(“良性”)膽固醇過低、高血糖吸煙

 

    由於BMI沒有把一個人的脂肪比例計算在內,所以一個BMI指數超重的人,實際上可能並非肥胖。舉個例子,一個練健身的人,由於體重有很重比例的肌肉,他的BMI指數會超過30。如果他們身體的脂肪比例很低,那就不需要減重。

指標

 

亞洲人BMI 標準

    傳統的是成人體重標準是少於30,但亞洲成人指標近被改為27.5。一個BMI達到23的亞洲成年人現在被認為是超重,而理想指數是18.5至22.9。

 

兒童的BMI數值

    兒童的BMI數值並不單單適用於成年人。對於成長中的兒童,我們亦可利用他們的BMI值來推算他們是否超重。以上的BMI計算式亦適用於2-20歲的人,但他們的過重及過輕指標,並非由一個固定的BMI值決定。這是因為不同地區的兒童有不同的成長速度,若使用一個固定數值,容易做成錯誤判斷。

 

    很多國家及地區每年都會為當地的兒童作身高和體重的統計。這些統計數據,都可以轉化成為BMI值,從而再統計出當地兒童的BMI值分佈。根據這個分佈,地方健康政府可以推算出當地兒童的過重及過輕指標。一般來說,都會採用統計出來的平均BMI值及其標準差值,再計算出其常態分佈的最高5%及最低5%作為過重及過輕指標。另一方面,其BMI值位於常態分佈的85%-95%區段的兒童,他們都有超重的危機。

 

中國成年人身體指數

體重過輕:BMI<18.5

健康體重:18.5≤BMI<24

超重:24≤BMI<28

肥胖:BMI≥28

最理想的體重指數是22。

 

BMI是否標準

    人怎樣才算肥胖呢?世界衛生組織雖然規定有肥胖的標準,但這是以西方人群的研究數據為基礎制定的,不適合亞洲人群。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流行病學研究室周北凡教授在剛出版的《大眾醫學》A7期上撰文介紹說,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根據20世紀90年代中國人群有關數據的匯總分析報告,首次提出了適合中國成人的肥胖標準:

 

    體重指數大於等於24為超重,大於等於28為肥胖;男性腰圍大於等於85厘米,女性腰圍大於等於80厘米為腰部肥胖標準。

 

    目前,國際上通用體重指數(BMI)來衡量肥胖。體重指數等於體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腰圍是衡量腹部肥胖的一個重要指標,它反映了腹部脂肪蓄積的程度,而腹部脂肪的蓄積與一系列代謝異常有關。

 

    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的這項匯總分析報告表明:體重指數增高,冠心病和腦卒中發病率也會隨之上升,超重和肥胖是冠心病和腦卒中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體重指數每增加2,冠心病、腦卒中、缺血性腦卒中的相對危險分別增加15.4%、6.1%和18.8%。一旦體重指數達到或超過24時,患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和血脂異常等嚴重危害健康的疾病的概率會顯著增加。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老來得子對寶寶肯定寵愛有加;不過,一項由台大與中國醫大公共衛生學院進行的最新研究發現,除了母親生育年齡過高會增加小孩罹患先天性疾病的風險外,父親生育年齡越高,小孩得到早發性思覺失調症的風險也會有所增加。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職業安全與衛生學系王世亨助理教授說,父親生子...

閱讀詳情 »

運動不足對健康帶來的危害,還不僅如此,缺乏運動或運動量不足的人,也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來報到!因為運動不夠,包括心肺功能和肌耐力都會下降,使新陳代謝變差,影響身體容易發胖,且會有血壓值偏高、血糖控制不易等症狀,進而導致心血管疾病,如心律不整、心臟病、高血壓和腦中風等。以及令人擔心的是,失智症也與運動不...

閱讀詳情 »

我們的家居環境中,每天都充斥著各種過敏原。根據世界變態反應組織報告,全世界有20%-30%的人因過敏而困擾。引起過敏的過敏原有很多種,包括食物、花粉、塵蟎、黴菌、寵物毛髮等幾十種,其中很多過敏原都能在室內找到蹤影。當我們吸入這些極小的顆粒物後,便可能誘發過敏反應,過敏性鼻炎、濕疹、哮喘及其他症狀。 ...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配合03月20日「世界口腔健康日」理念,衛福部與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攜手合作,舉辦「2019兒童口腔健康週-孕婦嬰幼兒愛心親善牙醫院所」活動。懷孕婦女及15歲以下嬰幼兒與孩童於活動期間持健保卡,至貼有「孕婦嬰幼兒愛心親善牙醫院所」貼紙的牙醫診所/醫院就診,可享免...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