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87歲老婦吃壞肚子 竟引發動脈瘤

87歲老婦吃壞肚子 竟引發動脈瘤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一位87歲的老婦人,因為節儉而吃了隔餐不潔的食物,出現腹痛、腹瀉、發燒症狀,到診所求醫也不見改善,最後是因為身體虛弱而跌倒,才被送至童綜合醫院治療。經由該院檢查發現,原來是因沙門氏桿菌入侵,造成橫隔膜附近的大動脈形成動脈瘤,透過大血管覆膜支架置放手術,成功改善病情,術後恢復良好。

收治這名老婦人的童綜合醫院心臟外科李志賢醫師表示,病患住院治療後確診為沙門氏桿菌感染,因為未即時送醫,細菌已入侵感染,造成橫隔膜附近的大動脈形成動脈瘤;沙門氏菌感染的臨床症狀和急性腸胃炎類似,會出現噁心、嘔吐及下痢等情況,伴隨發燒及腹部絞痛等症狀;通常發燒72小時會好轉,腹瀉約3~7天會改善,但約有5%腸胃炎病人會發生菌血症,其中5%的病人則會發生轉移性局部感染,如感染性動脈瘤,尤其以老人、嬰兒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會出現較嚴重症狀。

李志賢提到,動脈瘤可能在任何部位形成,尤其當動脈管壁薄弱時,更易發生。其治療方法有3種,第一是用藥,但僅能緩解病程;第二是傳統開放性手術,針對動脈瘤部位進行切除動脈瘤後接上人工血管,不僅傷口較大,達20~30公分長,恢復期也較長,需要10~14天,不適合高手術風險的患者。第三是大血管覆膜支架置放手術,在病人鼠蹊部開4~5公分小傷口,經由動脈置入導管與導線,侵襲性較傳統手術低,恢復期也較快,僅需1~5天,對於年紀較大的病患,安全性更高。

造成感染性動脈瘤的原因,大部分是食入受汙染的食物引起,包括生的或未煮熟的雞蛋製品、牛奶製品和肉類製品等。李志賢提醒,若食物保存不當,沙門氏菌容易在高溫下大量繁殖,沙門氏菌造成的腸胃炎,僅需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不需要給予抗生素治療,但若是50歲以上的長者,出現持續性高燒、疑似菌血症或腸道外感染的情況,則應接受抗生素治療。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7392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止痛藥是許多人的常備藥品,但吃多了怕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或上癮,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藥師林育如說明,市面上止痛藥的正確使用方式。目前市面上有3大類常見止痛藥,分別為:(1)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2)中樞止痛藥、(3)麻醉止痛藥。 ▲止痛藥分類比較表。...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夏季天氣很多人都想要躲在冷氣房中,晚上找三五好友聚餐,來上幾杯冰冰涼涼啤酒消暑,沒想到一不小心就陷入痛風危機!國泰醫院風溼免疫學科主任醫師陳堃宏提醒,身體水份減少尿酸結晶發生機率就會上升,啤酒又特別會增加尿酸結晶生成,如果沒有適時讓尿酸排出體外,痛風就很容易發作。 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去年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之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698期「藥品斷捨離」一文中,提醒民眾收納藥品應連同原包裝、說明書及藥袋一起保存,以利辨識及使用前參考用藥資訊,可見「原包裝給藥」對用藥安全真的非常重要。對此,成大醫院也正式啟用率先引進的「全自動盒裝調配機」,讓病人可以取...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疑似在台感染新冠肺炎的案例,馬來西亞提供台灣更多資訊,關鍵性第2次病毒核酸檢驗Ct值為37.93,在台灣標準而言數值偏高,加上最親密接觸者台籍太太的病毒與抗體都呈現陰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懷疑,個案可能沒有感染。另外,指揮中心今(17)日發布1名美國入境10多歲少年...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