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4,000公克以上稱為「巨嬰」!胎兒過大過小都煩惱,如何改善與生產?

胎兒過大過小都煩惱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馬偕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陳宜雍

懷孕後,為了胎兒健康,孕媽咪無不關心怎麼吃,才能讓胎兒長得好。只是難免因為一些狀況,使胎兒體重出現了過重或過輕的問題,這樣的問題不僅困擾父母,也考驗醫師該如何做出對胎兒最適當的處置。

 

胎兒大小與預產期有關

陳宜雍醫師表示,要評估胎兒是否過大或過小,必須先確認預產期,才能了解「胎兒大小是否符合妊娠週數應有的水準」。關於預產期,「最好在7至12週完成預產期校正,因為此階段的胎兒大小差異性不大,然後以此為基準,再進行評估胎兒大小」。否則隨著妊娠週數增加,每一個胎兒的生長狀況有如各走各的路,差異愈來愈大,就算是同週數的胎兒,也不可能一樣大,這時就要對照妊娠週數,以評估胎兒是大是小。

4 000公克以上稱為「巨嬰」!胎兒過大過小都煩惱,如何改善與生產?

 

當胎兒過小時

若胎兒體重小於相同懷孕週數的胎兒體重分布生長曲線族群的10%,即稱為「小於實際週齡」。

4 000公克以上稱為「巨嬰」!胎兒過大過小都煩惱,如何改善與生產?

原因

這時,先評估母體狀況,陳宜雍醫師表示,「如果媽媽本身較為瘦小,那麼胎兒的小是來自先天基因所致,只要活動力好,在子宮內有併發症的機會小,出生後的生長狀況多不錯!」換言之,這類胎兒小歸小,但並不等於「胎兒生長遲滯」。

當胎兒在子宮內未能達到預定週數的體重,又合併母體或胎盤的問題時,即稱為「胎兒生長遲滯」,他指出,「若為胎兒生長遲滯,可從臍帶血流不好、羊水過少與構造異常觀察,且出生後易有併發症」。

煩惱在於何時生產較好

陳宜雍醫師表示,「當胎兒有生長遲滯時,必須評估在子宮內狀況為何」,除了孕媽咪透過胎動感受胎兒的活動力外,產科醫師會以超音波與胎心音變化了解胎兒的活動力,由於胎兒生長遲滯造成胎死腹中的機會大增,為避免發生此一遺憾,必須考量週數以評估是否需要提早出生」。

至於胎兒以何種方式出生?陳宜雍醫師表示,「看當時狀況而定,若是胎位正,可先採催生方式,讓胎兒自然娩出;如果已有胎兒窘迫的情況,就考慮用剖腹生產」。

改善建議

胎兒過小,若是問題出在孕媽咪營養狀況不佳,可從飲食控制做起,儘量做到均衡攝取各類營養素,甚至多吃一點營養價值高的食物,多少可追上一點體重。

如果問題出自胎盤功能不佳的話,就無法以飲食控制改善胎兒體重。而且為了母胎兒全,須適時取出胎兒以改善母體狀況。

 

當胎兒過大時

相對胎兒過小,胎兒過大是指胎兒體重大於相同懷孕週數的胎兒體重分布生長曲線族群的10%。陳宜雍醫師表示,通常足月出生的寶寶,體重約2,500至3,999公克,4,000公克以上稱為「巨嬰」,國外的巨嬰體重則為4,500公克。

4 000公克以上稱為「巨嬰」!胎兒過大過小都煩惱,如何改善與生產?

原因

常見胎兒過大的原因為「吸收好」,也可能是來自遺傳,當父母身材高大或肥胖,很可能導致胎兒過大,只要沒有羊水偏少且胎位正常的話,就不用擔心。陳宜雍醫師指出,如孕媽咪有妊娠糖尿病,很容易讓胎兒過胖。另外,也有一些少見疾病容易使胎兒過大。

煩惱在於生產時

陳宜雍醫師說,胎兒過大時,若為自然產,容易出現難產或肩難產、產道裂傷;剖腹則有因脂肪層厚使傷口處理較為費時、傷口感染機會大而影響癒合等狀況,至於因子宮收縮不良而引起產後大出血,則是自然產與剖腹產都可能遇到的問題。

若是母體有妊娠糖尿病又生下巨嬰的話,新生兒發生低血糖及低血鈣的機會較高,「出生後必須監測血糖,再根據病嬰之症狀及血糖數值做適當的處置」。

為了避免胎兒過大而增加自然產的難度,陳宜雍醫師指出,「可事先評估胎兒狀況與孕媽咪的子宮頸成熟度,視情況考慮於38、39週進行催生,讓事後的處置變得相對單純」。

生產方式有討論空間

臨床上,遇到超音波估計胎兒體重3,900公克逼近4,000公克時,產科醫師多會詢問孕媽咪對於生產方式的意願,事先取得共識,他解釋,「產前預估胎兒體重超過4,000公克,實際約只有3~4成真正超過4,000公克,超過4,000公克符合健保給付的剖腹產適應症標準,如未超過4,000公克,還要看產婦是否有內科合併症其他適應症,有的話,健保付,沒有就須自費」。

 

文章連結

4 000公克以上稱為「巨嬰」!胎兒過大過小都煩惱,如何改善與生產?

※原文刊載於2017年07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65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又有來自菲律賓跟美國的境外移入個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5)日公布國內新增3例境外移入COVID-19確定病例,自菲律賓(案1011、1013)及美國(案1012)入境。其中一名本國籍20多歲男性去年年底即返台,在外自由活動已3個月,這也是返台最久才被確診的個案...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內首批AZ疫苗開打出現首例嚴重不良反應事件,北部某醫院護理人員出現過敏症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25)日證實,該起事件已經初定歸類為「其他嚴重不良反應事件」,成為迄今通報9件個案中,唯一一起疑似嚴重過敏事件,他透露,該護理人員本身對食物、藥物都有過敏...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一名29歲的媽咪生完三個小孩後,因為懷孕時撐大肚皮,皮膚鬆弛回不去產前的緊緻與平坦,妊娠紋嚴重鬆垮,垂皺的肚皮並且出現小「腹」婆,經過五年積極健身依然無法改善,求診整型外科,醫師建議她以腹部拉皮手術改善,手術後,這名媽咪非常感謝,「給我一個全新自信的自己。」 ...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有了AI當眼睛,大腸鏡檢查現在可以一瞬同時識別多種不同的大腸病灶與大腸解剖構造了。台北榮總內視鏡診斷與治療中心今(25)日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團隊成功研發「腸道內視鏡多模態輔助診斷系統」,可大幅提升大腸瘜肉及其他病灶的偵測及辨別率。成果已獲今年2月國際內視鏡知名期刊Su...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