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3C滑不停 小心肌腱炎上手

3C滑不停 小心肌腱炎上手

出處/天下雜誌第525期
作者/謝明玲
圖片/鄭佳玲

近年,肌腱炎在門診的比例愈來愈高,求診的人愈來愈年輕。機不離手的3C商品重度愛用者們,該如何緩解惱人的痠痛傷害?

三十歲的李小姐一早醒來,就驚訝地發現左手痠軟無力,且從某個角度抬起手,就疼痛不已。

匆匆到復健科掛號,醫師拿起超音波快速一掃,就發現是初期肌腱炎。好在發現、治療得早,只要吃藥就能痊癒。

「這幾年,肌腱炎在門診的比例愈來愈高,趨勢也漸漸年輕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林政宜說,主要的原因,就是3C商品使用過度。

肌肉兩端與骨頭或關節相連接。而肌肉兩端連結處收窄的地方,就是肌腱。

當肌腱使用超過原有的肌耐力或所能承受的壓力時,就容易產生肌腱炎。這樣的症狀可能出現在身體許多位置,如手肘內側的「高爾夫球肘」、外側的「網球肘」,或是手指部位的「扳機指」、「媽媽手」等。

過去,肌腱炎常見的發生原因,是提過重的物品,或是勞動工作過久等。

但林政宜觀察,現在許多人因為長時間使用平板電腦、手機等,肩膀與手臂維持固定的姿勢與角度不動,又要承擔平板與手機的重量,造成肌腱發炎。

反覆滑手機是一種「勞動」

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也指出,按電腦按鍵雖然力量不大,但反覆過度使用,也會造成傷害。或者,許多人懸著手臂滑平板、手機,也會造成手肘痠痛。

輕微的肌腱疲勞可能自己會好,但發炎了,就需要吃消炎藥或做物理治療。

但如果對長期反覆出現的痠痛發炎狀況置之不理,久了,組織可能出現更嚴重的傷害。

林政宜指出,有的人之所以罹患「五十肩」,就是因為肌腱發炎卻沒有經過妥善治療,而擴散到肩膀關節囊,發生沾黏。

一般肌腱炎只在特定角度時,發生疼痛或無法動作。但如果是五十肩,往任何角度都抬不高手臂。

此外,也有人因肌腱長期慢性發炎,造成肌腱性質永久改變,肌耐力變差而無法回復。

醫師們提醒,手臂痠痛時,最好尋求醫師診斷。特別是,如果有麻、刺的感覺時,更要注意,因為神經方面的病變如骨刺、椎間盤突出等,也可能造成手痠、手麻,或是沒有力氣。

八字訣 緩解手痠痛

要緩解過度使用肌腱造成的手痠、手痛,簡文仁建議「放鬆、按摩、伸展、強化」的八字訣:

放鬆。簡文仁建議,打電腦二、三十分鐘後,就要放鬆。如果無法中斷工作,至少在電腦畫面切換的十秒、二十秒間,要學會放鬆。

放鬆時,可以甩手,把手的整個力量放掉。

按摩。透過揉、按、壓、貼、拍等動作,或熱敷等方式,促進血液循環。

伸展。就是拉筋。手臂從上到下的各部位,都有伸展的方法。例如肩膀,林政宜建議,可以使用毛巾操,手拉著毛巾繞過頭,斜向上下運動。

簡文仁還建議一招「魔幻手」,是從手指、手腕、手肘到肩膀,全方位地繞上、繞下、伸直等。

強化。簡文仁強調,多動能讓關節靈活、肌肉有力,不容易受傷。

但要特別注意的是,許多人長期反覆相同的動作,如滑手機。雖然不用很大的力氣,卻沒有強化到「肌力」,只是「勞動」而已。過度的「勞動」而沒有放鬆,反而造成問題。


【延伸閱讀】

越喝越渇?夏季喝水4訣竅

上班族吃對ABCE 激活免疫力

5大優點!愛運動的人,愈能領高薪

太晚吃容易胖?5原則吃對早餐

工作效率的最大殺手:吵鬧的同事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

相關推薦

▲(CNEWS資料照:使用高倍率顯微鏡,以微創的方式研磨,保留最多的齒質) ▲(CNEWS資料照) 匯流新聞網記者林姿錦/台北報導 擁有一口潔白牙齒是許多愛美男女追求目標,不論是說話或是微笑時,都能讓人留下美好印象;牙齒美白的方式有許多種,有越來越多人選擇使用陶瓷貼片,不僅療程能在一天之內完成,使用...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7)日以「民主防疫 感謝有你」為題,由蔡英文總統親自頒發「防疫獎章」予全國44位對防治新冠肺炎有貢獻代表,同時公開紀錄片,行政院院長蘇貞昌強調,台灣用民主與科學防疫,加上指揮中心不眠不休,表現出好成績,蔡英文則說,資訊公開透明,讓我們守住國人...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1名41歲的男性主管,因久坐辦公室,加上最近應酬比較多,腹部的脂肪變多,180公分的高大身形,卻因為在褲子上方被擠出的1圈贅肉大大扣分,甚至影響職場專業形象。在不考慮使用破壞性的抽脂方式,最後選擇非侵入式的酷塑冷凍減脂,搭配飲食和運動,2周腰圍從36變成32,讓他重拾...

閱讀詳情 »

高血糖無症狀竟是國人死因之首?家族史和肥胖要留意 根據台大公衛所發佈的統計,國人死亡因子中高血糖排名第一,顯示血糖控制影響民眾健康甚巨。尤其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加,許多人因為高血糖無症狀而不以為意,一旦到醫院檢查時,才發現血糖已飆升到幾百甚至上千,到底要如何及早察覺高血糖呢?松山班廷建興診所院長李建興...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