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3公分瘜肉塞腸道 15歲男童長期貧血長不高

3公分瘜肉塞腸道 15歲男童長期貧血長不高
12歲的張小弟五年前開始有貧血的情況,容易頭暈、個子比一般同齡孩童瘦小,還曾經排便出血,父母陪同到幾家醫院作血液檢驗、痔瘡檢查,卻始終找不到病因。日前到台北慈濟醫院求診,經大腸鏡檢查發現張小弟罹患的是「幼年型瘜肉」(Juvenile polyp),大腸內有一個直徑三公分的瘜肉,經內視鏡手術切除後已康復。

張小弟在五年前因為感冒,就醫抽血檢查時發現血紅素不足,有貧血的情形,男性血紅素正常值為13~17g/dl,該病患只有9g/dl,皮膚、手掌、眼瞼的顏色較蒼白,容易頭暈、疲倦。曾經到幾家醫院求診,做過多次血紅素檢測,始終查不出原因,貧血情況也越來越嚴重,血紅素從9g/dl一路降到6g/dl;此外,排便曾經出現鮮血,父母初步以為是痔瘡,但經過就醫驗糞便後發現,有潛血反應但卻不是痔瘡。

最後到台北慈濟醫院小兒科尋求診治,經會診胃腸肝膽科醫師陳建華替其做大腸鏡檢查後,發現張小弟罹患了「幼年型瘜肉」,升結腸有一個直徑三公分的瘜肉,經手術切除後,張小弟的血紅素逐漸升高到11g/dl以上,不再出現頭暈、血便的情況。術後病理檢驗報告出爐,證實為良性組織,屬於「缺陷瘤」。

陳建華表示,大腸瘜肉患者在排便時容易摩擦瘜肉,少量出血包覆在糞便裡不易被察覺,糞便檢查有潛血反應,長期出血就導致貧血,血液中的紅血球數目減少且血紅素含量降低,血液攜氧量不足,長期貧血輕則頭暈、易喘、嗜睡,嚴重時造成免疫力降低,增加感染疾病的機會。

大腸瘜肉患者大多是成年人,主要是與體質、多肉少蔬果的飲食習慣有關,若瘜肉大於兩公分就有癌病變的可能性;青少年罹患大腸瘜肉較為少見,臨床上統計約為1%。

青少年罹患大腸瘜肉有85%是缺陷瘤,10%是腺瘤,另3%屬於增值性良性組織,大部分切除後不會再復發,若息肉不只一個,甚至超過10個,就必須定期追蹤。大部分屬於先天的良性組織,切除後不會再復發。陳建華呼籲,家長若發現孩子有長期貧血或排便異常的情況,應盡速就醫檢查,以免影響生長發育。



相關推薦

▲醫師提醒,抗癌過程中,左右療效的關鍵其實有兩大重點容易被病人忽略。(CNEWS資料照)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張華安/專訪報導 抗癌過程,如果只關心用什麼藥?可爭取多久時間?當心錯失更重要的關鍵。臨床就有癌症患者在同步電化療後,出現口腔潰瘍副作用,卻自認撐一下不要緊,竟苦忍一個禮拜不吃不喝,結果腫...

閱讀詳情 »

▲棄機械專業轉披白袍的王新民,一手打造預防醫學的金招牌。(CNEWS資料照)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張華安、李盛雯/專訪報導 台灣擁有豐沛的醫療人材,小診所也有著大醫師,在台南學甲就有著這樣一所歷史接近百年的診所,歷經三代傳承,且專一性治療腦中風已經超過一甲子歲月,累積破十幾萬例個案,好成績吸引來自...

閱讀詳情 »

▲對抗一年比一年撥快的「癌症時鐘」,免疫力是關鍵。(CNEWS資料照)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張華安、李盛雯/專訪報導 台灣「癌症時鐘」一年比一年快,根據衛生福利部的最新統計,已經撥快到平均每4分鐘58秒就有1人罹癌,不少晚期癌症患者總因治療效果不明顯,感到沮喪,甚至想放棄治療,國內預防醫學知名醫師...

閱讀詳情 »

▲小診所也有國際醫療大實力,年年吸引來自全球各地的華裔病患。(CNEWS資料照)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張華安、李盛雯/專訪報導 台灣醫療軟實力早躍上國際,每年吸引不少國際醫療病人專程跨海來求醫,且不只大醫院,台南學甲擁有近百年歷史、國內專精於預防醫學的六順診所,更在中風、癌症、冠狀動脈心臟病、失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