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11個器官最易癌變 防癌抗癌從早做起

11個器官最易癌變 防癌抗癌從早做起

1、肺——肺部最脆弱

無論男女,排在首位的都是肺癌。為什麼肺部會如此脆弱呢?“就目前的致癌原因分析,主要有兩點,第一是吸煙。據統計,30%的腫瘤發病都與長期吸煙有關,其中關係最密切的就是肺癌。

此外,由於致癌物質可以經肺吸收,造成全身危害,因此會誘發喉癌、食管癌、口腔癌、膀胱癌、腎癌、胰腺癌等。第二是環境污染。有關資料表明,空氣污染是誘發肺癌的原因之一。中華醫學會會長鐘南山曾提出,環境污染對人們肺部的傷害不亞於吸煙。

2、乳腺——乳腺癌最常見

乳腺癌是世界上女性最常見的癌症。發生因素主要有:吃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精神壓力大、晚婚晚育等。

3、胃——最易忽視

胃癌是世界上第4位最常見的癌症,而每3個病例中就有2個是男性。除了鹽、鹽醃食物、紅辣椒、加工肉類、煙熏食物、燒烤動物食物等是胃癌發生的原因外,胃黏膜的改變以及萎縮性胃炎也可導致胃癌發生。

另外,“共餐”也會增加胃癌直接誘因幽門螺旋桿菌的傳播機會。因此,甚至有人把胃癌歸為了傳染病。

4、肝——喝出來的癌

肝癌是世界上第6位最常見的癌症。目前有證據表明,“乙肝病毒”,食用被黃麴黴毒素污染的穀類和豆類,同時,長期飲酒都是導致肝癌發生的直接原因。

5、食管——吃出來的癌

食管癌是世界上第8位最常見的癌症。導致食管癌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喜歡吃燙的食物,比如常飲熱茶等。此外,吸煙、肥胖、食用加工肉類等因素是直接誘因。胃酸反流也是增加食管癌的危險因素。

6、胰腺——富貴病

胰腺癌是世界上第13位常見癌症,是癌症中“富貴病”的代表,肥胖和糖尿病都會導致該病發生。

7、大腸——最危險

這是世界上第3位最常見的癌症。紅肉、大量飲酒(僅指男性)、高溫油炸食物、常忍便意等,都有可能導致大腸癌。此外,炎症性腸病也可增加結腸癌的危險。

8、膀胱——憋出來的癌

膀胱癌是世界上第10位最常見的癌症。研究表明,飲用水中的砷是膀胱癌發生的原因之一,此外,常憋小便也能增加該癌發生的風險。

9、淋巴

淋巴和造血系統的癌症主要包括淋巴瘤、白血病和多發性骨髓瘤。這組癌症與肝癌並列為世界第6位高發癌症。環境污染、病毒感染以及肥胖是導致該癌發生的原因。

10、腎

腎癌是世界上第5位最常見的癌症。身體肥胖度、飲用水中的砷含量以及吸煙這三個因素可導致該癌發生。

11、宮頸和卵巢

分別是世界上女性第2位和第7位最常見的癌症。引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熬夜導致內分泌紊亂、過早開始性生活等。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在長榮機師疫情部分,累積3名國籍機師「突破性感染」,其中1人之子染疫。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同班機執勤的案16119和案16120機師的匡列者中,除機師之子染疫外,沒有新增陽性案例。 ▲案16119、19120接觸者採檢情形。(圖/中央流行情指揮中心提供) 同班機...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今(5)日共有2批疫苗到貨,均為AZ疫苗,上午6時波蘭政府捐贈我國40萬劑AZ疫苗運至桃園機場,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至現場接機,他說,「我們要向波蘭政府表達非常大的謝意。」 另外,我國透過COVAX獲配之第3批AZ疫苗41.04萬劑,則在下午運抵桃園國際機場。本批效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COVID-19新冠肺炎病毒席捲臺灣,經過兩個月全臺所有人努力下,臺灣疫情已穩定控制中,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指出,新冠病毒COVID-19席捲全球,證嚴法師有感於瘟疫流行,由慈濟基金會林碧玉副總及他帶領,中醫部何宗融副院長及心血管暨粒線體相關疾病研究中心黃志揚副院長等...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高齡長輩最常因跌倒導致肋骨骨折,治療上,多數考量肋骨會自行癒合,因此採以保守療法,但其實肋骨旁伴有神經,當肋骨骨折時就會相當疼痛,即使服用止痛藥都難以緩解。臺中慈濟醫院胸腔外科主任吳政元指出,長輩因移動、咳嗽等造成骨折處移動,導致劇烈疼痛,因而不敢動也不敢咳嗽,造成痰液...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