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鼻管灌食治糖尿病 有效果但爭議大 | 健康達人網

鼻管灌食治糖尿病 有效果但爭議大 健康達人網

糖尿病患經常聽到的忠告之一就是多運動,以增加葡萄糖的消耗量,協助降低血糖,不過有研究發現,運動對五分之一的病友無法產生效果。而一種源自於「生酮飲食」的減重法號稱可以快速減輕糖尿病的症狀與有助控制血糖,但爭議不小。

某些人運動無助於降血糖

美國桑福德伯納姆研究所 (Sanford-Burnham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 的 Lauren M. Sparks,想要瞭解為何有些糖尿病患進行了受到監控的運動計畫後,仍然無法有效減輕體重。研究團隊搜集了幾份研究資料重新審視,結果發現在經過九個月的運動計畫後,確實還有一些案例看不出血糖控制與肌肉代謝作用後的成效。

她說,目前為止並無法區別出運動對誰有幫助,對誰沒有。這應該與基因有關,因此需要進一步研究出機制的因果關切,以便對人們提供適當的運動計畫。不過在此之前,她不認為應該停止運動,因為運動對身體與生活的幫助還有很多。這項研究刊登在「臨床內分泌學與代謝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鼻管灌食治糖尿病 有效果但爭議大 健康達人網

鼻管灌食減肥法!

如果說常態的運動有時無法幫助你降血糖,要不要試試一種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的減肥法:鼻胃管灌食法。是的,它跟一般因無法自口進食而要用鼻胃管灌流質食物的病患過程類似,只是灌下去的食物成份不同,過程也只要幾天就可以看到成效。

這種自 2011 年開始出現在美國的減肥法,本身就有很大的爭議。它的原理來自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的「生酮飲食」(Ketogenic Diet),也就是一種高脂肪、低醣類及適量蛋白質的飲食法,目的是在讓身體不再由醣類分解出的葡萄糖、而是以脂肪分解產生的「酮體」做為熱量的來源。「生酮飲食」目前主要做為治療兒童癲癇的其中一個療法,因為酮體有助於腦部狀態穩定。

不過北達科他州醫師 Spencer Berry 表示,他的研究顯示透過這種減肥法對糖尿病患者可能是個可以考慮的解決方案。他的飲食法名稱叫 “Ketogenic Enteral Nutrition" (KEN, KE),是由一個電動幫浦連結一根管子,從鼻孔進入食道,全天候灌入營養液,除了身體必要的各種營養素,一天灌進去的熱量大約八百卡。這個「療程」必須維持幾天,並且在醫師的監管下進行,病患不能吃任何東西,只能喝水、茶或黑咖啡。

鼻管灌食治糖尿病 有效果但爭議大 健康達人網
(圖片來源:© Graham Bell/Corbis)

他指出,這種方法既安全又能在短時間內減輕體重,它補充蛋白質、脂肪、營養素,不含碳水化合物與糖份。KEN 這種做法與生酮飲食的目的不同,後者是為了產生酮體,前者是為了燃燒更多身體內的脂肪。在他的研究中,17 位有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在十天內減去大約 6% 至 6.5% 的體重,血糖控制的情形良好,可以不用再服用或大幅降低糖尿病藥物的劑量。這項實驗發表在美國減肥瘦身專科醫學會 (American Society of Bariatric Physicians) 會議

紐約體重管理醫師 Maria Pena 表示,這種做法的問題在於縱使能一時改善狀況,但效果無法持續,其他的做法只要熱量攝取低於一天八百卡同樣也能做到類似效果;用鼻管灌食也不是一個長久的做法,而且還有感染的風險。不過對於一般人來說,要像重症慢性病患一樣成天掛一條鼻胃管,應該就已經夠嚇人了。

(首圖來源:Diet Tube)

相關資訊

  【本文出自健康達人網;更多精采內容請上健康達人網;歡迎加入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worldno1。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鄭捷案:去年五月二十一日,東海大學二年級學生鄭捷在捷運隨機砍人,造成四死二十二輕重傷。 (圖片翻攝自:http://toments.com/3378/ 一、鄭捷案去年五月二十一日,東海大學二年級學生鄭捷在捷運隨機砍人,造成四死二十二輕重傷。捷運行經龍山寺站到板橋江子翠站之間,鄭捷手持雙刀,在密閉車廂...

閱讀詳情 »

生了小孩之後,媽媽變得異常忙碌,原本甜蜜的夫妻生活,也沒有時間好好經營,其實運用良好的工具加上夫妻兩人同心協力,媽媽的生活也可以很愜意~   選擇好用的吸乳器,最好挑選可以符合人體工學、有按摩花瓣設計的吸乳器,不僅舒適輕鬆,還能幫助乳汁分泌。加上夫妻兩人分工育兒大小事,讓媽媽可以喘口氣。 育兒舒適省...

閱讀詳情 »

他和她,夫唱婦隨36載...,突然間,丈夫在61歲時忽然病倒了,醫生的病理報告讓兩人抱著痛哭,沒想到5個月後,妻子突然也病倒了,而病因居然是...,他們難過的說:難道,生病也會“夫唱婦隨”嗎... 圖片來源:1 2 (本圖為示意圖,與本文無關) 丈夫61歲時忽然病倒...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