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養胃也要分清體質,不同的人要採用不同的養胃方法

養胃也要分清體質,不同的人要採用不同的養胃方法

胃是腹腔中容納食物的器官。其外形屈曲,上連食道,下通小腸。胃以通降為順,與脾相表裡,脾胃常合稱為後天之本。胃與脾同居中土,但胃為燥土屬陽,脾為濕土屬陰。養胃也要分清體質,你該這樣養胃才正確。下面為大家介紹不同體質食療護胃法。

  脾虛患者

養胃也要分清體質,不同的人要採用不同的養胃方法

  脾虛的人常常表現為食少腹脹、食慾不振、肢體倦怠、乏力、時有腹瀉、面色萎黃,這類朋友進補前不妨適度吃點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茯苓餅、芡實、山藥、豇豆、小米等都是不錯的選擇。食粥能和胃、補脾、潤燥,因此,若用上述食物煮粥食用,療效更佳。

  胃火旺盛者

  平素嗜食辛辣、油膩之品的朋友,日久易化熱生火,積熱於腸胃,表現為胃中灼熱、喜食冷飲、口臭、便秘等。這類朋友進補前一定要注意清泄胃中之火。適度多攝入些苦瓜、黃瓜、冬瓜、苦菜、苦丁茶​​等,待胃火退後再進補。

  胃寒者

  很多人的胃疼與“寒涼”刺激有關,如受涼或吃大量生冷食物等;或者平時就怕冷、冬季四肢冰涼、胃口不好等。發作時喜溫喜暖,有時伴脘腹脹滿、舌苔白、口中泛清水等症。這種情況一般屬於寒邪犯胃,調理重在溫胃散寒,生活中要注意溫補暖胃,少吃生冷食物等。如果平時喜食辛辣、油膩食物,經常口乾、口苦、大便乾燥,泛酸水時有灼熱感,則多屬胃熱疼痛,重在清除胃腸濕熱,日常飲食盡量清淡,少吃羊肉等熱性食物和滋補類藥物。

養胃也要分清體質,不同的人要採用不同的養胃方法

 

 胃弱體虛者

  一般來說,老胃病患者、體質較虛弱者,或老年人的胃疼多屬於虛證。常以胃部隱痛為主,反复遷延,喜溫喜按, 進食後有所緩解,有時伴體倦乏力、大便溏薄等症狀。調理關鍵在於溫中健脾,生活中要注意局部保暖,堅持少食多餐、充分咀嚼等原則。胃疼伴腹部脹滿、脾氣暴躁,大便乾燥或排便黏滯不暢,疼痛部位相對固定,按壓或進食後加劇者多為實證。調理上要清熱瀉胃,及時的用用奘靈水蘇糖也是非常必要的,還要注意疏通氣機,平常保持心情舒暢,規律生活作息等。

  老年人及兒童

 由於消化能力較弱,胃中常有積滯宿食,表現為食慾不振或食後腹脹。因此,在進補前應注重消食和胃,不妨適量吃點山楂、白蘿蔔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症狀嚴重者儘早看醫生。除了陽虛體質者外,不要過多食用溫熱的食物或藥物,如羊肉、人參、鹿茸、肉桂、附片等,否則極易加重秋燥。還有一種簡單的方法,可以每天服用奘靈水蘇糖,奘靈水蘇糖能靶向性的調節腸胃菌群平衡,重組良性微生態環境,防抗胃病重現。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每年發生率約1000分之1的甲狀腺亢進,在碘充足地區的盛行率約1%至2%,是常見的疾病,但如果沒有定期追蹤治療、穩定控制,有可能會演變成死亡率高達30%的甲狀腺風暴。甲狀腺風暴是指嚴重而危及生命的甲狀腺亢進,需要迅速處理,常規治療包括抗甲狀腺藥物、無機碘化物和皮質類固...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宜蘭報導】小靜(化名)是1名28歲上班族,平時熱愛帶著耳機追劇又有熬夜習慣,一日卻因左耳突然聽不見而緊急就醫,醫師診斷為突發性耳聾,並表示,若就醫時機有所延誤,恐怕較難恢復聽力。所幸小靜即時就醫,經類固醇與高壓氧治療後,目前聽力恢復8成,近期已開始回到正常生活。 ...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天冷少不了吃火鍋或進補,但還是要斟酌自己的身體狀況與體質,避免導致越補越糟糕的情況!一名25歲的廖姓女患者,因為過年前工作多,壓力大又睡眠少,所以與朋友聚餐相約吃薑母鴨,希望能藉由進補讓手腳不會冰冷。隔天起床赫然發現右眼皮竟然紅腫起來,完全沒辦法戴隱形眼鏡並化妝,嚇得她...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延燒,今起口罩實名制上路,憑健保卡可向健保特約藥局購買,每人一次限購2片(7天內只能購買1次,2片10元)。外籍人士無健保卡有居留證者或入出境許可證,亦可購買。藥局協助販售醫療用口罩 憑身分證或居留證末一碼 目前政府徵收,由藥局協助販售為醫療用口罩,非其他棉...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