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關節突然腫痛 原來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關節突然腫痛 原來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一名年約30多歲媽媽,某天右手指突然關節腫痛,就連幫女兒梳頭綁髮也變得困難,一度因無法照顧家人,感到自責,就醫檢查後,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林口長庚風濕過敏免疫科醫師羅淑芬指出,經過一個月的生物製劑治療後,總算順利控制病情,恢復以往生活。

類風濕性關節炎 女性患者多於男性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因自體免疫反應引起的慢性發炎疾病,會使患者出現疼痛、腫脹和僵硬等症狀;羅淑芬說,此病症多發生於20至45歲青壯年,且女性比例高於男性,若沒有妥善處理不但會使關節變形,嚴重可能導致行動不便,但患者也不需過於擔心,若能積極接受治療,一定能恢復正常生活。

自行停藥 小心使病情加劇

日前針對全台90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進行問卷調查發現,約佔七成接受治療的患者都是希望能恢復日常生活;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理事長張玲瑗指出,不過卻有患者因感覺不疼痛就自行停藥,甚至有超過六成患者治療過程未和醫師討論治療目標,導致影響病情發展。

掌握SMALL原則 對抗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應掌握SMALL原則,也就是Study學習疾病相關知識、Meet和醫師溝通治療決策、Allow允許自己放鬆,且配合運動或飲食等方式,另外再藉由Listen參與病友團體共享治療經驗,且Live用積極正面向的心態面對,就能成功戰勝病症;羅淑芬醫師提醒,若有相關症狀出現時,應即早就醫治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助於增加康復機會。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734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手術部位感染是外科手術後主要合併症之一,有時需要歷經數次善後手術才能解決問題,是造成病人傷害、死亡及額外醫療支出的主要原因。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在本月(2016年11月)發表的「全球預防手術部位感染新指南(SSI)」中表示,全球每年將近2.4億次的外科手術,而當細...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過動兒進入青春期易憂鬱!國內研究發現,15%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孩童,進入青春期後,容易罹患憂鬱症,治療困難度高出2.32倍,成果已發表於《精神研究期刊》及《歐洲神經精神藥理學》。醫師提醒,過動兒應規律服藥治療,家長也應給予支持協助。 ADHD合併憂鬱症較難...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一名40多歲男性,日前突然嚴重咳嗽,痰液帶有血絲,就醫健康檢查,結果發現,罹患第二期鼻咽癌,他不願相信,至其他醫院徵詢第二意見,仍確診罹患鼻咽癌。 8成鼻咽癌患者已中晚期 耳鼻喉科醫師陳敏龍指出,鼻咽癌的早期症狀不明顯,常被誤認為是感冒。臨床上,約有7至8成的鼻咽癌患...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國人104年十大死因依序為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肺炎,其中,肺炎位居第4位,且每年冬天為急診室及病房人滿為患的主要原因,社區肺炎中最常見的鏈球菌肺炎,死亡率達約12%。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李明安表示,社區性肺炎的嚴重度評估,最簡易的為CUR...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