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關於體能訓練的幾點思考

關於體能訓練的幾點思考 

 

思考1:當平衡訓練被用於訓練核心力量 

      在體能訓練進入中國以後,對中國的基礎力量訓練和專項力量訓練帶來了很大的衝擊。於是,平衡訓練、靈敏訓練、爆發力訓練、核心力量訓練等訓練的理論和我們認為的新鮮有趣並且科學的方法手段立刻充斥了整個力量訓練界,而且似乎對中國傳統的力量訓練理論和方法體系產生了質疑,甚至顛覆。我們暫且不去議論誰對誰錯,孰優孰劣,我們先靜下心來思考一下,對於新生事物,我們真的理解了嗎?

 

      舉個例子:當像中國的雜技動作一樣的平衡訓練出現在體育訓練中後,人們立刻覺得這種訓練一定會對運動員的競技表現或者大眾的身體表現有很大的幫助。於是,人們創造出了很多不平衡的介質或者說是工具,如瑞士球、平衡墊(海綿或是充氣墊)、平衡板(項雜技裡的滾軸)等來訓練平衡。這些訓練在實際訓練中也許真的起到了應該有的作用,至少有些教練員和運動員是這樣認為的。


      同時,核心訓練的概念和重要性更是得到訓練界和體育科研界的更多關注,甚至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對核心的定義?哪裡是核心?什麼是核心肌群?核心的具體功能?提出了他們自己的見解。誰的說法是正確的?誰知道!不過,我們可以對其位置給一個大體的界定,即人體的軀幹;其功能是:穩定人體核心部位、控制重心運動、傳遞上下肢力量。那麼這些功能怎麼訓練,才能進入一種更好的狀態?於是人們就想到了平衡訓練,而且產生了這樣一種說法:通過平衡訓練,使人體學會用核心力量來控制和調整平衡,以達到提高核心力量訓練的效果

 

      這時我們不僅要思考,這樣的說法準確嗎?我個人意見:不准確!因為這裡存在著概念上和功能上的混淆。平衡訓練就是平衡訓練,它可能提高了人體前庭系統的調節能力、可能提高了關節內部感受器的調節能力,也可能提高了人體的“視—動協調”能力,但它不會提高人體的核心力量,因為人體的核心區是通過收緊,形成類剛體來實現穩定人體核心部位、控制重心運動、傳遞上下肢力量的功能的,只能通過一些能夠使它變強大和變緊的訓練來達到,如高翻、爆發力拋實心球等等。所以,我要說:對於新生事物,我們不要盲目的去模仿其形,更不要去異想奇異,我們要學會思考,學會去抓住其規律和本質,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去駕馭它,去創造性地應用它!


思考2:體能教練怎樣去幫助損傷運動員改善運動能力——運動的治療效應
      當一名運動員問他的體能教練:教練,我的膕繩肌有痛點,您看是什麼原因,我想很多教練會熱心地為運動員去分析和解答。可是真的像體能教練說的那樣嗎,也許是!也許根本就不是!因為體能教練不是外科醫生,他不會用手術刀打開運動員的大腿,去看看他的膕繩肌到底發生了什麼。那麼體能教練該做什麼,他應該告訴運動員,這不是我的職責,但也許我能幫你改善你糟糕的狀況。體能教練怎麼去改善運動員的損傷?毫無疑問,用運動!什麼樣的運動?首先是功能性的運動,是類似於這塊肌肉或在實際生活中的主要功能的運動。如膕繩肌的主要功能是屈曲膝關節和伸展髖關節,而對於一名競賽選手來說,膕繩肌的主要功能是伸展髖關節,所以我們可以設計“弓箭步系鞋帶起身”的動作來提高膕繩肌的表現。其次,應該是能夠控制的運動。如果體能教練設計動作,運動員根本無法完成,那這種方法一定是無效的!只有運動員能夠完成,並能夠很好地控制才能收到應有的成效。最後,這個運動應該是能夠測量和評估的動作。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評估運動員康復情況,並通過不斷進階式的加大難度,來不斷改善運動員的情況!


思考3:用“預疲勞”的方法來訓練耐力
      美國著名功能性訓練專家、IHP創始人Juan Carlos Santana提出了一種“預疲勞”的訓練方法。他說如果訓練一名長跑運動員,他不會讓運動員去跑20英里,而是要讓運動員先完成一種下肢循環訓練:24次半蹲起-24次弓箭步蹲起-24次弓箭步跳起-24次半蹲跳為一組,共進行5組,然後讓運動員去跑一個7英里。結果怎麼樣,運動員訓練完非常的疲勞(達到了訓練的目的),最終運動員的成績得到了提高。這是,生理學專家和訓練學專家坐不住了,他們覺得這簡直是謬論!他的這種訓練(預疲勞)根本不是有氧訓練,動用的功能係統根本不是有氧功能係統!我們可以暫且靜下來思考一下,其實“預疲勞”訓練法,是有其一定的道理:跑20英里的運動員跑至10英里或者15英里時就會出現疲勞,後面的5至10英里是在很疲勞的狀態下進行的,需要運動員有很強的抗疲勞能力(毅力);而“預疲勞”訓練是先把運動員弄的很疲勞(5組循環訓練),然後讓運動員在這種疲勞狀態下進行抗疲勞耐力跑。一種是疲勞在前,一種是疲勞在後。也許動用的功能係統不同,但都達到了應有的效果!也許道理就在這裡!


 思考4:利用肌肉按壓(按摩棒或者泡沫軸或者實心球)去進行準備活動的道理
      利用按摩棒或者泡沫軸或者實心球去按壓肌肉能不能達到準備活動的目的?一種是認為不能,因為肌肉沒有通過提高溫度來進行預熱,也沒有進行牽拉來改善肌肉的粘滯性,更沒有讓心肺功能和肌肉進行必要的匹配(達到一定的心率和肺通氣量)。而另一種認為:可以。他們的理由是:滾動按壓法能夠通過對肌肉局部按壓來提高肌肉的溫度,從物理學上這是成立的;滾動按壓可以對肌肉實現牽拉;而對於心肺功能與肌肉的匹配問題,他們用一個對比來給予解釋:動物界的掠食者,如獅子、豹子,他們在抓捕獵物時,從來不做熱身,而是靜靜地尋找機會,然後迅速調動自己的速度和力量對獵物發動襲擊。而這些掠食者從來沒有出現傷也能發揮出自己應有的表現。對於後者的觀點中的前兩點我表示贊同,因為有些研究也證明了滾動按壓的放鬆和預熱肌肉的效果,但對於最後的對比,我個人認為似乎有些不妥,因為隨著文明進程的不斷推進,人類的活動在逐漸減少,人體的運動能力在下降,而動物是在用其運動能力來生存,它們強大的運動能力是自然界優勝劣汰的結果,那人類的運動能力和動物界中的掠食者相比是沒有意義的。

相關推薦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9)日表示,為因應民眾反應,我國「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系統將增加顯示身分證字號資料之需求,並於今(2022)年5月10日上午8時完成版本更新。莊人祥表示,系統將從晚上9時暫停服務,更新完成後再啟用。 健康證明新增身分證字號 今晚9點將暫時關閉...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今(9)日宣布新增40263例本土病例,41例境外移入。另新增12例死亡個案。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本土連2天向下降,但這2天是假日,相信是被低估的。 輕症率維持99.76% 增加71例中重症 指揮中心表示,從2022年1月至今有330742例本土病...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在5月7日指揮中心宣布匡列者僅限親密接觸者同時,也宣布確診者的同班同學或公司同事,應列為「自主應變對象」。大家一定都聽很多不同的名詞,甚至感到有點混亂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今(9)日再次用圖卡說明這些人的判定流程,以及自己是屬於哪個階段,該做哪些事,可以更加瞭解。...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近來現代人工作壓力大、缺乏運動,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在青壯年人的盛行率越來越高,若再加上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抽菸、酗酒等更會大大增加心臟衰竭的風險。 心臟衰竭持續惡化 將發生心律不整、低血壓等症狀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簡韶甫解釋,心臟衰竭的病理成因,為心輸...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