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長期熬夜勞累 小心引起顏面神經麻痺

長期熬夜勞累 小心引起顏面神經麻痺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貝爾氏顏面神經麻痺主要是因掌管臉部肌肉的神經受損導致,通常患者多是處於長期熬夜、失眠或持續感冒症狀數天後發生,屬於病毒感染或暫時自體免疫功能失調引起;鹿港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蔡杰璋指出,通常症狀會維持2至5天,患者容易呈現臉歪嘴斜,且單邊臉皮有異常麻木等現象,容易影響生活造成困擾。

罹患顏面神經麻痺別擔心 八成能獲改善

出現貝爾氏顏面神經麻痺時,症狀來得又急又明顯,但不須過於擔心,只要及早就診治療,八成以上患者在數周或數月後,都能有效獲得改善;蔡杰璋說,治療上會使用類固醇類藥物,減緩神經發炎,且配合血液循環等藥物,並且可利用人工淚液,幫助減少眼球乾澀問題。

數周後才治療 小心恐留下後遺症

主治醫師蔡杰璋進一步說明,但要注意,若症狀發生數周後才就醫治療,或患者年紀較大、罹患慢性疾病等,就可能因此留下後遺症,即使治療後症狀改善,臉部還是容易會出現不對稱的現象,這時可經由神經內科門診評估檢查,了解預後狀況進行改善。

避免過度勞累 降低罹患顏面神經麻痺風險

平時除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最重要是要保持心情愉快,且避免過度勞累,尤其當流行感冒流行期時,也應盡量減少出入公共場所,降低罹患急性顏面神經麻痺機率;蔡杰璋呼籲,若有任何急性顏面歪斜症狀出現時,應及早就醫治療,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使症狀加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650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異位性皮膚炎(又稱異位性濕疹)為慢性、反覆性的皮膚疾病,雖然好發於嬰兒期或兒童期,但根據統計,也有近8%的成人,受異位性皮膚炎所苦。中山附醫皮膚科主任賴柏如醫師指出,異位性皮膚炎目前並沒有單一的病症,或是抽血檢查可以直接診斷,必須根據病人整體臨床表現,以及病史做綜合診斷...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一人確診,可能有另外上百人要篩檢,若未來病例增加,檢驗能量會更加吃緊。」武漢肺炎(COVID-19)延燒,在各實驗室一群醫檢師默默操作檢體,臺灣醫檢產業工會理事長郭沂蓁醫檢師受訪指出,醫檢師人力長期吃緊,當疑似檢體量上升時,擔心影響檢驗能量,呼籲未來以「檢體量」來配置...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宋朝流行瘟疫可能就跟蘇軾吃蝙蝠有關!」武漢肺炎(COVID-19)延燒,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16日舉辦「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臨床研討會」,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發表演說,快來看看醫師怎麼說。冠狀病毒是什麼? 感染人類有...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編譯組/外電報導】還記得華語療傷歌后辛曉琪有1首經典名曲《味道》嗎?歌詞中提到「想念你的笑 想念你的外套 想念你白色襪子 和你身上的味道……」關於情人的味道,最近有研究指出,如果你經常睡不著失眠,現在有新的研究發現,聞一下另一半的T恤的味道,也許可以幫助入眠...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