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醫療級穿戴式裝置 可預知疾病能保命

醫療級穿戴式裝置 可預知疾病能保命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獨立微電子研發機構愛美科(imec),透過半導體技術研發生物晶片,開發醫療等級穿戴式裝置,可以準確紀錄各項生理指數,並透過雲端資料庫分析,預測個人可能發生的疾病及時間,防患於未然,跳脫時下流行的穿戴式裝置只能測心跳、計算消耗卡路里、偵測睡眠品質的範疇。
imec是全球最大的獨立微電子研發機構,透過政府及企業資源共同分擔研究經費,研發最新技術,並將研究成果提供給有興趣的廠商,各廠商依據參與程度獲得專利,進而自行研發製造產品。曾經參與的合作夥伴,包括台積電、三星、英特爾等,被喻為是高科技背後最重要的腦袋。
如今,imec跨足醫學健康產業,imec總裁兼首席執行官Luc Van den hove指出,以往民眾接受健康檢查時,必須親自到醫療院所,根據檢查項目不同,需要等待數小時,甚至多達數天的時間,才能使用各種專業儀器進行檢測的資料,如今可透過半導體技術將巨型資料微小化,長期追蹤,是醫療界全新的發展領域。
Luc舉例,利用半導體技術植入智慧型手機、手錶、手環或項圈等穿戴式裝置,就能每天24小時無時無刻記錄個人的各項生理指數,包括心跳速率、血壓、血糖、血液、尿液等,不受時空限制,長時間的追蹤數據,不但增加資料的準確度,同時提升醫師診斷的正確性。
目前市面上已有許多穿戴式裝置,但不僅提供的資訊有限,記錄各項生理指數準確度也不足,市面上缺少醫療等級的穿戴式裝置,imec利用研發的生物晶片,記錄的各項數據都具有醫療等級,經由雲端建立個人健康資料庫,則可進一步分析身體在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下,可能發生哪些狀況,進而預測可能發生的疾病,以及即將發生的時間,民眾就能提早預防。
Luc強調,穿戴式裝置記錄的各項生理指數,都必須為醫療等級才有醫療上的實質意義,而裝置最好能夠多點感測,並兼具低耗能、舒適度等方面,民眾才能長久配戴,達到自主健康管理的目的,不用等到生病才就醫,也能降低醫院的人力負荷,提升醫療品質。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3148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50多歲的婦女,通常會面臨到人生的另一關卡-更年期,隨著體內雌激素慢慢減少,除了情緒容易波動之外,還會有許多生理症狀,連骨質密度都開始走下坡,處理身體與心裡的不舒服及預防骨鬆也成為更年期後一大難題。一般荷爾蒙治療可以改善這些症狀,但常常有人提到致癌風險,台中榮總婦女醫學...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全球疫情延燒一年多,台灣卻才剛開始,不過幸好全球已經經歷過的事情,都有經驗作為參考。整形外科醫師黃馨慧雖不是第一線的醫護人員,但利用自己的英文與查詢醫學期刊的能力,整理了包含美國疾病管制署、Lancet、JAMA等醫學期刊,對於新冠病毒的防禦經驗,讓台灣民眾可以做好準備...

閱讀詳情 »

生活中心/周孟漢報導為了瞭解牛奶攝取多寡,是否會增加心臟負擔,英國雷丁大學找來近200萬名參與者進行數據分析,發現經常喝大量牛奶與低脂乳製品的民眾,即便平均BMI較高,但人體內的好、壞膽固醇,量都較低,更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國際肥胖期刊指出,經常喝大量牛奶與低脂乳製品的民眾,體內的好、壞膽固...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國人普遍擔心AZ疫苗副作用,一般預料,到了6、7月,莫德納(Moderna)疫苗將陸續進到台灣。針對新冠疫苗問題,民眾最常討論的議題之一就是新冠疫苗的副作用,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秘書長呂俊毅認為,疫苗打到身體裡,誘導身體產生免疫反應,因此出現發燒、頭痛、倦怠、紅腫、硬塊都...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