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醫療分級+初篩 讓長照者「老有所醫」

醫療分級+初篩 讓長照者「老有所醫」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老有所依」是每個人心中的願望,那麼,在現行的醫療體系與健保制度下,我們能否「老有所醫」呢?

經過4年的波折,立法院終於在本次會期結束前完成《長期照顧服務法》立法,未來只要經過醫師專業評估為「身心失能」6個月以上,符合需要生活及醫事長期照顧者,家屬即可以居家式、社區式等方式,透過照護機構聘僱合格的照護人員,此外,長照法另增列「喘息服務」,讓自行照顧失能失智者能有休憩時間,而患者則由照護人員暫時接手照護,此立法目的在於兼顧照護者的身心健康。本法預計兩年後上路,全台約有76萬家庭受惠。

生物科技公司經理黃榮宗表示,台灣已逐漸邁向老年化國家,長照問題由此而生。當長照法推動後,第一線的社區性篩檢的重要性增加,因健保制度與醫界推動家庭醫師、社區醫師的政策下,若慢性病人需要監控、照護,多由基層的醫護人員協助。試想,倘大病小病都到醫學中心、大醫院就醫,對健保資源無疑是浪費,在長照法推動後,為何在地醫療逐漸重要的原因。

黃榮宗說,除了銀髮族外,三大長期照護患者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患者,這三種病患都有相同特質,就是「很難根治,但卻可以控制」,需要長期監控健康狀況與身體機能。若是能利用具有初篩功能的儀器來測得數據,在將數據傳上雲端系統,由醫師做專業評估,同時,也可讓在外工作的子女能隨時觀看父母、長輩的身體狀況。若是發現家中長輩忘了測血糖、忘了回診,雲端系統可通知三方,避免就醫中斷,治療功虧一簣。

最理想的狀態是長期照護者在地方衛生所、診所就醫,由社區醫師針對數據做判斷,可避免健保、藥物資源浪費,而且,地方醫師較能掌握病患的病情,可及時提供患者專業建議,若發現有任何不適,也可進一步至大醫院送醫。黃榮宗指出,台南市政府與衛生局的行動醫院,由醫師下鄉至台南市的每個角落去替民眾做初篩,今年已邁向第13年,每年透過初篩可檢測出高達數十位的未被發現的癌症患者,讓這些患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也可節省健保與醫療資源,讓銀髮族與長照者都能「老有所醫」。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1752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近年來,國人注重休閒運動與健康保健,民眾從事路跑、自行車及各項大型戶外活動的機會增加許多,然而任何活動其實都有一定的風險,但卻時常被主辦單位及民眾所忽略。今(105)年上半年,奇美醫學中心支援活動,已經遇到3次民眾心跳停止的急救案例,第一時間以高級心臟救命術(ACLS...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子宮內膜癌發生率逐年攀升,已躍進女性癌症發生率的前十大排名,預估全球到2020年每年會有38萬人罹患子宮內膜癌。但目前為止並無好的篩檢方法。雙和醫院副院長賴鴻政率領研究團隊,運用全球最大子宮內膜癌基因資料庫,找出三個基因,利用這三個基因的甲基化組合,可以自子宮頸抹片細...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尼伯特風災造成台東馬偕心導管故障,停機4天轉走4名緊急心肌梗塞病人,令人扼腕!為了讓台東冠心病人多一層保障,避免因機器故障或治療重疊而無法使用的窘境,台東馬偕在劉伯恩董事長的支持下,不惜投入重資,以最快速的方式增置了目前台灣最好規格的第二台導管機,相信在未來的醫療服務...

閱讀詳情 »

文/蔣德誼 圖/何經泰、信豐農場 食物是大自然的恩賜,它帶給我們能量、使我們心情愉悅,沒有人能夠脫離它而獨立生存,但隨著我們身處的環境以及生活模式不斷變遷,糧食的生產技術進步了,但人類並未因此獲得相對的健康。許多醫學研究告訴我們:人們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往往對於身體健康有著不可磨滅的巨大影響。 食物...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