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醫生怒了!你的小孩不是啞巴,是你們每天這個「爛習慣」讓他連爸爸都不會叫!

醫生怒了!你的小孩不是啞巴,是你們每天這個「爛習慣」讓他連爸爸都不會叫!

翻攝gdzjkf

 

  4歲男寶不會叫「爸爸」,問題出在哪?

  前幾天,4歲的男孩波波由爸爸媽媽和奶奶帶到了醫院兒科門診求醫。家長告訴醫生,波波幾乎不開口說話,到現在也只能叫一聲「媽」,連「爸爸」都不會叫,更別說其他詞句了。

  在對波波進行了各個部位檢查,並檢驗了智力、聽力等指標後,排除了其他所有可能導致無法開口說話的因素後,醫生判斷,波波是缺乏語言刺激而導致的語言發育障礙。

  就在一大家人正愁眉不展的時候;醫生的一句話驚醒了所有人!

  「你們是不是手機玩得太兇了,平時都不怎麼跟孩子對話?」醫生的此話一問出,波波的父母都羞紅了臉,尷尬地低下了頭。

  「又是一對玩手機時間比看孩子時間還多的小夫妻」,醫生心中暗自嘆氣。她只得向波波的家長一遍又一遍地重申:「回到家就把手機關了,啥都別玩,就陪著孩子玩,多跟孩子說話,教他念念唐詩……」

  醫生怒了!你的小孩不是啞巴,是你們每天這個「爛習慣」讓他連爸爸都不會叫!

 

翻攝sohu,下同

 

 

  不會講話的孩子越來越多

  上文提到的醫生就是華西附二院的錢幼瓊醫師,隨著坐診的時間越來越長,她注意到一個嚴重的趨勢:越來越多孩子不會說話,而其原因不是聽力或智力異常,而是家長沉迷手機,疏於與孩子的交流。孩子長期與人缺乏溝通,由此引發語言系統的發育障礙。

  最近,這種現像不僅沒有減輕,反而在飆升。錢幼瓊醫生一天的門診中,就能遇到三四個這種不會開口講話的孩子。

  「我估計這種情況還要繼續增加」,錢幼瓊稱,隨著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的迅速進步,人們對手機的依賴度更高了,停留在手機上的時間也更多了。這樣發展下去,疏於對幼兒有效陪伴的家長會更多,門診中出現這類患者的比例也會更高。

  醫生怒了!你的小孩不是啞巴,是你們每天這個「爛習慣」讓他連爸爸都不會叫!

  醫生能治病救人,你才是孩子最需要的人!

  關於「陪伴」,很多家長會有各種誤解,比如有的人說我除了上班就是回家陪孩子,這還不算陪伴?還有的家長說我辛辛苦苦賺的錢都花孩子身上了,這還不夠?什麼才是有質量的陪伴,我們接著往下看:

醫生怒了!你的小孩不是啞巴,是你們每天這個「爛習慣」讓他連爸爸都不會叫!

 

  看管陪同≠陪伴

  有時間陪伴子女,但缺乏有效溝通,是當下最普遍的一種精神上的失陪。然而,現實生活中,不少家長都會把陪同視為陪伴。因此,他們可能會一邊帶孩子散步,一邊刷手機上的財經新聞。面對孩子的互動需求,總是表現得十分敷衍,有時甚至會言語粗暴地讓孩子一邊兒玩去。

  命令說教≠陪伴

  36歲的胡先生,有一個上四年級的女兒。雖然工作繁忙,但是胡先生對於女兒的教育卻頗為用心。從周一到週日,每天都有固定的日程表。每天下班後,雖然胡先生很累,但第一件事就是檢查孩子白天的任務完成了沒有。由於女兒總是偷工減料,胡先生只得一而再再而三地苦口婆心,跟女兒講各種大小道理。

  一味的說教,真的有效?在小科看來,這種用命令說教代替親子陪伴的做法,效果往往是適得其反。孩子會把父母的話當做「耳邊風」,父母說得越多,孩子進步越少,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

  物質滿足≠陪伴

  用物質滿足來代替親子陪伴,也是當下城市家庭的一種常態。不少父母都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為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殊不知,對於孩子的成長而言,高質量的親子陪伴帶給孩子的心理給養,要比進口的奶粉和品牌服飾重要N倍。因為高質量的親子陪伴,可以讓孩子變得自信有力量,而且可以讓孩子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有夢想也更富於激情。

  醫生怒了!你的小孩不是啞巴,是你們每天這個「爛習慣」讓他連爸爸都不會叫!

  用愛陪伴孩子,你也可以做到!

  高質量的親子陪伴,首先必須要有一個安全、放鬆和親密的陪伴氛圍。這種陪伴本身,應該拒絕說教和敷衍,而且要有讓彼此身心放鬆、情感愉悅的雙向互動。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最好要做到心無旁騖,全心全意地關注孩子。

  其次,要符合孩子的心理髮展特點。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所需要的心理給養是不一樣的。

  1歲之前,除了親密陪伴,還可以做撫觸、共浴等。1-3歲,可以向外拓展,多帶孩子去做運動或者做體驗、探索性活動,以促進孩子的肢體、感官發育。3歲左右的孩子,要注意幫助孩子自我意識的成長,多尊重孩子的意願。

  此外,挖掘親子間的共同愛好。

  對於原本親子時間就不多的家長而言,想要孩子感受來自父母的愛的最好方法,就是親子間挖掘共同愛好。讀書、畫畫、外出玩耍都可以,倆人間約定好固定的時間或是一周幾次的頻率,讓孩子在和你一起享受共同愛好的時候,沐浴在濃濃的愛之海洋!

 

文章轉載

相關推薦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陳儀潔 李文成/台北報導 隨著本土疫情逐步降溫,各界期盼全國警戒能夠降回一級,早日恢復正常生活,這個希望得看3個指標!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24)日明確表示,訂定一個相關的標準,大家比較有依據,目前方向,疫苗涵蓋率到了6成之後,陸陸續續還是會開放,但另外...

閱讀詳情 »

台灣每十人就有一位糖尿病患者,併發症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禍從口入,美國糖尿病學會(ADA)發布亞洲糖尿病患專屬食譜,烹調方法簡單而且熱量只有190大卡。外電編譯 Andrea國內糖尿病患人數逐年上升,統計顯示,台灣有230萬的糖尿病患者,也就是說,每十個人就有一人受到高血糖困擾!糖尿病雖然不會讓人...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一生奉獻給台灣醫界的羅慧夫醫師,不但是「台灣整形外科之父」,一手建立制度,學生遍滿全台,更自掏腰包助貧童,這樣的精神也登上國際,由於羅慧夫曾擔任長庚醫院第一任院長,在長庚醫院奔走之下,美國整形外科醫學會就宣布設立「羅慧夫人道獎」,今年10月底就將頒出第一屆「羅慧夫人道...

閱讀詳情 »

家中小朋友便秘了怎麼辦?要不要給他多喝一點水呢?面對寶寶排便不順甚至便秘,看到寶寶排便很痛苦的樣子,許多爸媽們都會很緊張,想趕快幫寶寶解決排便問題,不過兩歲以下的小寶寶卻不見得像大人一樣,可以透過多喝水、多吃蔬菜來解決,那該怎麼辦呢?大樹藥局張益誌藥師表示,針對寶寶不同階段的飲食,處理方式也不太一樣...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