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運動的迷思與事實

【彭玉章�台北醫學大學兼任運動醫學講師】

迷思:低強度的身體活動或運動,如走路、菜園或花園工作等對身體沒有好處?

事實:其實,這些低強度的身體活動或運動長時間來說,是最理想的身體活動或運動,因為這些身體活動最能有效運用肌肉,且最不容易引起傷害,並能終其一生行之。

迷思:短時間的運動沒有用,你必須至少一次運動卅分鐘才有用?

事實:很荒謬!這也是大部分人不運動的主因。根據研究,即使走五分鐘去吃飯、爬樓梯五分鐘,都對健康有幫助。當然,如果把走去冰箱拿東西吃等這一類的每一分鐘也算進去,又有點離譜,最好是運動十分鐘以上。研究顯示,運動三次、每次十分鐘跟一次運動卅分鐘對健康的效果差不多。

迷思:如果沒有運動到痠痛的程度是沒用的?

事實:最完美的運動是你隔天沒感覺怎樣,以前的諺語說「不痛無效」,現在正確的說法應該為「無痛效果大」才對。

迷思:當你年紀大時,新陳代謝減緩時,體重自然增加?

事實:如果你一直做加強肌力的運動,則新陳代謝率及體重就能終生維持穩定。當然,如果你少運動,就要少吃些。

迷思:光是運動無法減重及燃燒能量?

事實:中等程度的運動(如快走一小時六至七公里、慢慢游泳、優閒地騎腳踏車、自己拉車打高爾夫球)可以使代謝從休息的每分鐘一大卡增至每分鐘五大卡,也就是運動六十分鐘可消耗二百五十大卡。此外,運動還可以增加你的代謝率。

迷思:瘦的人不需要運動?

事實:瘦,不是健康的保證。運動最大的好處不是減重。研究顯示,體重中度超重但長時間運動的人比體重瘦但不運動的人長命。

迷思:不運動的胖小孩長大後,脂肪自然會消掉?

事實:運動的習慣最好從小時候開始。少運動的小孩會繼續保有他們的嬰兒脂肪,持續增加體重至成年。這些小孩和他們不運動的父母一樣,過著靜態的生活最容易得心臟病。

以上的事實是根據哈佛校友研究、佛萊明漢心血管疾病研究計畫及美國公共衛生署長的「身體活動及健康報告」等所做的陳述及推薦,值得國人重視與深思。(作者亦為苗栗後龍新光診所副院長)

相關推薦

最近台灣的疫情大爆發,人人自危的情況下,大多數人成了居家辦公的小宅,為了健康著想,減少出門、勤洗手成了大家的必要任務,不過再怎麼待在家,總會有一些必須出門的時候,這時就算戴好口罩、備好酒精,依舊容易有一些會被忽略的小細節,以下整理5個防疫期間容易忽略的破口! #防疫漏洞小提醒|口罩沒收好 雖然現在許...

閱讀詳情 »

悶熱夏季問題特別多,別說臉部的出油、爆痘,還會出汗、悶熱而容易引得尿道炎的復發,讓許多女孩不堪其擾。除了勤喝水、穿寬鬆的衣物以及注意個人衛生、不憋尿外,其實平常也可以多吃一些有利提升抵抗力的食物,讓這個夏季尿道炎不再找上門。 #預防尿道炎的飲食推薦|蔓越莓 都說女生多吃蔓越莓是好事,特別是有尿道炎困...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我國今天新增476新增本土病例,另加35例校正回歸個案,總共511本土確診案例,其中新北市229例,台北市149例,而苗栗因電子大廠群聚事件嚴重,一口氣增加66例。 6月14日為第3級警戒的期限,但近日疫情又起,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是否提升至第4級、直接封城,將持續觀察...

閱讀詳情 »

2021.06.05更新【NOW健康 陳敬哲、陳如頤/整理報導】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因新冠肺炎(COVID-19)死亡者,截至2021年6月5日為止,已經有224人不幸病逝。隨著全球疫情日益嚴峻,指揮中心每日下午2點固定召開記者會,公布最新疫情報告及相關防疫政策。 自從2020...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