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運動必須知道的十件事

運動,一個很熟悉又很陌生的名詞。

運動,一個大家都說要做卻不清楚要如何做的事情。

如果你還沒準備好開始運動,這裡有你需要知道運動的十件事。

如果你已經開始運動,這裡有十件事會讓運動更有效果。

 

運動從哪開始?從自己開始。 

運動是誰來做?我來做。 

誰呢? 是的,自己,我的身體。

 

所以了解身體是運動的第一步。

  1. 骨骼:人體的支架、運動的槓桿。運動可以讓骨頭變壯、變硬。
  2. 關節:兩個骨頭方向變化的軸心。運動時要注意關節的位置避免過度壓力在關節面上產生傷害。
  3. 肌肉:身體力量的來源,收縮時會造成骨骼的移動。運動可以讓肌肉力量增加,提高身體的基礎代謝能力。
  4. 心臟:為身體傳輸血液的中樞,將養分送達全身。運動可以強化心臟力量,降低安靜心跳。

有關身體的四件事,可以讓我們更清楚身體在運動中扮演的腳色。

 

接下來就要進入第二步,運動守則。

  1. 安全:唯有健全的身體才能持續規律的運動,安全第一。
  2. 暖身:運動前一定要有充分的暖身,10~15分鐘。從心理的準備到生理的熱身都是避免受傷的第一守則。
  3. 水分:人體有70%的水分,水分的補充在運動時非常重要。運動前、中、後都要有水分的補充。
  4. 緩和:要有好的運動效果一定要讓身體在運動結束後得到完善的放鬆。運動後的緩和時間就是為了讓身體從運動中獲得釋放。 

有了運動守則的四件事,可以讓身體在運動中全身而退。

 

最後,第三步,運動的態度

  1. 傾聽身體:身體是自己的,他會發出聲音。從肌肉、骨骼、關節和心臟。懂得身體是成功最重要的關鍵。
  2. 放下比較:從傾聽出發,尊重自己。不跟他人比較。

我們的身體決定運動的對與錯,我們決定身體如何動。

讓我們一起來更了解我們的身體。

 

撰文:代謝型態 劉大敭 Simon運動教練

相關推薦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為體恤國際機組員總是在居家檢疫與外站中循環,民航局與指揮中心討論後,確認返台的防疫措施放寬。交通部民用航空局副局長林俊良表示,因機組員中有近96.2%,約有1萬人已經接種過疫苗追加劑,5月1日0時起長程航班的機組員,只要有接種疫苗追加劑且滿14天後,可以1人1室做檢疫...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7)日表示,今(2022)年第5批採購莫德納疫苗137.16萬劑,將於今日下午抵達桃園國際機場。 指揮中心表示,這批疫苗完成通關程序後,直接運送至指定冷儲物流中心進行後續檢驗封緘作業,再提供COVID-19接種計畫所列實施對象接種。本批效期至...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COVID-19國內疫情急速上升,民眾對於家用快篩試劑的需求增加,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7)日宣布家用快篩試劑販售實名制自年4月28日上路,希望讓更多有需要的民眾買得到平價的實名制家用快篩試劑,維護民眾健康權。 指揮中心表示,家用快篩試劑實名制實施依循口罩實名制1...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編輯部/台北報導】腦中風患者的年齡層不斷下降,急性腦中風患者若未能及時治療,不僅造成身心障礙,日後嚴重影響整個家庭經濟生活,更是社會成本的一大支出。 中風常見的症狀是甚麼?如何預防,遠離中風的危險因子?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蔡睿蘋將於5月7日星期六下午,受邀財團法人台北醫學...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