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活動是很重要的一點,它與傷勢之嚴重程度有關。傷勢嚴重時,要停止活動或減低活動量;傷勢較輕時,讓痛覺來引導活動,疼痛時要停止活動或降低運動強度,不疼痛,表示傷勢已接近復原狀況,可以從事運動,但運動時要傾聽自己的身體的反應。
二、替代活動
選擇適當的替代活動是處置大部分傷害很有效且重要措施。通常受傷並不一定完全停止活動。如停止或缺乏運動會引起許多身心不良結果,如心臟循環功能衰退、肌肉萎縮、增加體重、體脂肪和導致心情沮喪,而不利於傷部的恢復。受傷較嚴重者從事之替代活動原則是低強度(速度慢)、低撞擊且直直線性之運動,如走路。傷勢逐漸恢復後再逐漸增加強度或有身體扭轉之活動。
三、復健運動
針對受傷肌肉或部位,透過適度之活動與訓練而增強其功能,使恢復至受傷以前之能力,甚至更好。
復健是整個傷害醫療計畫之一部分,要設法增強受傷部位的四種功能,即柔軟性、肌耐力、肌力和速度並註意四種體能的平衡。復健訓練的方式可用等長、等張或等速的收縮方式進行。受傷者或教師要設法利用可使用的器材來設計適合復健的運動項目。復健運動時要小心適度,避免引起過度之疼痛。
四、固定
利用石膏、繃帶和貼佈於發炎或受傷部位加以固定或包紮,都可以暫時穩固或支持傷處,再使受傷的部位恢復和強健。因此,當在使用外在物質來支持自己時,便要開始設法增強肌肉之功能。但在肌肉與關節功能尚未恢復之前,仍需要利用護具來固定傷處。
五、冷熱療處理
通常在急性傷害後24至48小時,要使用冰敷,然後再轉為熱敷來處理傷部。但每個人受傷嚴重程度不同,並不能夠一概而論。原則是傷部有腫脹或紅熱時要用冰敷處理。而受傷後愈早冰敷效果愈佳。冰敷可用冰袋直接加諸於患部,慢性傷害之發炎、紅熱和疼痛,可用冰按摩。
冰敷要考慮使用頻率和時間。通常冰敷(冰溶)之時間每次為10至15分鐘,勿超過20分鐘,然後移開冰物,等5至10分鐘後再次冰敷一次,如此重覆3-4次。
由冰敷轉到熱敷的原則是要傾聽或觀查身體的反應。原則是當傷部疼痛、張力和腫脹慢慢消退後,不再有出血現象即可改用溫水或熱水療法或局部熱敷。熱敷對大肌肉群(如大腿、臀部、背部和肩膀等)僵硬之鬆弛,促進循環和協助肌肉活動很有幫助。
熱敷水療法並沒有絕對的原則,也可以和冰敷交替使用。如熱敷10分鐘左右,而後冰敷5分鐘左右,如此交替冷熱敷幾次。根據賴金鑫(民72)的研究指出,冷熱敷交替水療法,是先浸於熱水管(38度~40度)1至2分鐘,如此交替五次。最後浸於熱水,此方法對腫痛瘀血很有效。
六、藥物療法
使用藥物之目的主要在於消炎和減輕疼痛,受傷後用藥的態度因而有極端的不同。有人完全不藥物而要藉身體的自然力量來恢復;亦有服用過多的抗炎藥劑、維生素和礦物質.比較理想之方式,應是折衷服用適量抗炎藥劑,並傾聽自己身體的反應。
非類固醇抗炎藥劑可以減輕急性傷害的嚴重性,它可以改變發炎過程的化學反應。在美國的藥房可買到200mg之Ibuprofen這類藥,而不需要醫師的處方,但要400mg,600mg和800mg之Ibnprofen則需要醫師處方。在國內可在藥局買到,但最好經醫師的處方後再服用。原則上急性傷害後,愈早服用非類固醇抗炎藥劑愈可減低傷害程度,但服用時間勿超過72小時,以免使用過度引起副作用或延遲傷勢的複原過程.傷害較重者要服用Ibuprofen,而受傷輕微者,可服用Aspirin或Tylenol,但避免過量。
七、裝備與器材
無論在復健或運動訓練,裝備是增強心肺功能,肌力、肌耐力、柔軟性等體能和避免傷害很重要的工具。如電動跑道、固定腳踏車、重量訓練器材、划船器等皆可從事替代活動或複健運動。簡單器材像橡皮筋、內胎、啞鈴或踝、腕關節之負重物等皆可用來增進身體功能或加速傷害的複原。運動時選擇一雙良好的鞋子對運動傷害的預防是很有必要的。
八、營養
受傷期間要預防體重增加,並要攝取具有保護細胞的食物。
注意下列幾項:
(一)增加複合性碳水化合物食品之攝取,即多吃纖維質之自然、新鮮未經處置之蔬菜、水及莖根類食物。尤其有維生素C、E之蔬果(如橘子柳橙類食物)。
(二)滅少膽固醇攝取,如少吃動物肉、魚、家禽等食物。
(三)減少脂肪的攝取,食物中脂肪含熱量最高(9大卡/克),攝取過多脂肪會引起肥胖、增加膽固醇濃度和引起心血管疾病。
九、水分補充
水是最佳的飲料,避免攝取高糖,含或咖啡因飲料。運動前或運動後要適時地補充水分、勿等口渴時再補充,脫水會引起心肺或骨骼系統功能的衰退。受傷期間亦要隨時補充足夠的水分,以促進循環作用,排除不用之代謝物質。
十、場地表面
運動時所接觸的表面會影響骨骼肌肉系統對地面的撞擊力,而決定是否會造成運動傷害。於平常運動時或受傷期間的活動,要盡量避免在僵硬的表面(像水泥路、馬路)實施,要選擇有彈性之場地(如泥土路、草地或PU跑道的運動場或田徑場)來運動,以免造成傷害。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