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放置的時間久了難免會發生霉變。食物霉變也就是食物霉爛變質,這個過程中會產生各種有毒物質,這些物質會給人的身體健康帶來致命的傷害。
近幾年,肝癌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並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一大殺手。一般情況下,肝癌的發生跟日常飲食脫不了關係,比如,長期食用保存時間過長或者發霉變質的食物就容易誘發肝癌,因此一定不要吃發生霉變的食物。
如果聞到大米有了霉味兒,或者發現牛奶變酸了,又或者覺得食用油被黴菌污染了,那麼,趕緊把它們扔掉。因為食物發霉之後,微生物代謝會產生一種毒性非常大的強致癌物質--黃曲霉毒素,它是一種毒性極強的物質,進入人體以後主要對人的肝臟組織進行破壞。作為人體的排毒器官,肝臟負責將人體的有毒物質分解轉化,當毒素多到肝臟無法分解的時候,就會留在肝臟中。肝臟中堆積太多的有毒物質勢必會傷害肝細胞,時間久了,肝細胞就會死亡。
很多人以為發霉的蘋果只有爛掉的部分被黴菌感染了,只要把這部分切掉,剩下的部分還是好的,也可以繼續吃。其實並非如此。一旦食物開始霉變,還沒有完全變質的那部分也已經進入到微生物新陳代謝的過程中,已經產生了大量肉眼看不到的細菌和毒素。如果我們吃下去,很可能會出現急性中毒。發燒、腹痛、嘔吐、厭食等身體上的不適至少得折磨我們三五天,嚴重的甚至會在幾個月後發生中毒性肝病表現,黃疸、肝臟腫大、肝區疼痛、脾大、腹水、下肢浮腫及肝功能異常,還可能出現心臟擴大、肺水腫,甚至痙攣、昏迷等症狀,大多數患者在死後會有直腸大出血現象。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一定要注意食物的保鮮,不要食用保存時間過長或者變質的食物,雖然“勤儉”是一種美德,但它帶給我們身體的卻是致命的傷害。
對於已經發霉的食物,我們也要區別對待。明顯發霉的食物絕對不要食用,尤其是花生、玉米、瓜子、核桃等。即使是偶爾吃到一個有霉變味道的堅果,也要馬上吐掉並認真漱口,因為黃曲霉毒素在人體內是可以蓄積的,千萬不要嫌麻煩繼續食用。
對於輕度發霉的食物,可以採取一些去毒措施。
放久了的植物油可能會產生少量的黃曲霉毒素,因此,不要看著油價漲了就買個三五桶囤著,也不要生吃,可以等油熱後加點兒鹽,因為鹽中的碘化物可以去除黃曲霉毒素的部分毒性。
購買堅果、花生、糧食等的時候,盡量選擇小包裝的,除非家裡有很多人。盡量不要放太久,吃的時候要先聞一聞味道,一旦發現味道不對就馬上扔掉。
平時存放糧油和其他食品時必須保持低溫、通風、 乾燥、避免陽光直射,不用塑料袋裝食品。如果發現家中的大米有了輕微的霉味兒,那麼在蒸煮前一定要充分揉搓,淘洗乾淨,因為黃曲霉毒素多存在籽粒的表面,搓洗可以去除糧食表面的大量毒素。用高壓鍋煮飯也比較適合去除大米的毒素。
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青菜中的葉綠素等物質能有效降低致癌物質黃曲霉毒素的毒性,並減少人體對黃曲霉毒素的吸收。研究人員指出,菠菜、西蘭花、捲心菜等青菜中富含葉綠素和葉綠酸。
在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多加註意,不吃發霉的食物,這樣才能避免黃曲霉毒素對人體的傷害,才能降低患肝癌的風險。
相關搜尋: 醫療常識食用油 零售食用油 批發及製造身體健康 英文身體健康 日文張衛健 身體健康植物油 動物油學步車 幾個月肝功能異常肝功能異常 gptvia inn身體健康 韓文食用油 燃點食用油 卸妝食用油 噴霧醫療保健常識與病狀祝你身體健康 英文醫學常識心臟缺氧醫學常識問答題醫療常識諮詢醫學常識婦女醫學常識器官醫學常識醫療小常識醫學小常識致命的醫學常識家庭醫學常識食用油發煙點食用油回收食用油種類
相關推薦
你身上也有這種隆起物嗎?醫生切開以後...裡面流出來的東西讓人傻眼
(翻攝自youtube) ...
閱讀詳情 »女人太久沒跟男人「恩愛」竟會讓子宮壞掉!要越睡越開心......男女都要看!
研究表明,每星期有兩次以上床上生活的人,其免疫系統能得到強化,不易被感冒病菌等感染。而每星期生活次數在3次以上的人,與生活少於3次的人相比,至少顯得年輕10歲。此外,很少有床上生活的女性,很可能會患上某些疾病,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子宮疾病。 翻拍XIANSO 研究表明,每星期有兩次以上床上生活...
閱讀詳情 »別被疾病打敗!他被當作植物人困在身體裡整整11年,最後終於痊癒
馬丁12歲時莫名生了一場怪病,不到18個月內他失去言語能力,困在輪椅上,無法進食。醫生束手無策,只能告訴他父母,這是一種未知的退化性疾病,他們的兒子只剩下嬰兒程度的心智,而且活不過兩年。 沒有人知道馬丁的心智正慢慢甦醒,他可以思考,意識清晰,可是他無法告訴任何人。身體囚禁了他的心靈,外界的人都認為他...
閱讀詳情 »注意!最近曬衣服有發現這種「不明蟲卵」嗎?除了讓你皮膚潰爛之外更嚴重還會...這太恐怖了吧!
翻拍臉書下同 提醒婆婆媽媽們收曬衣服要仔細檢查了 近期在曬的衣服上發現了不明蟲卵且一天就孵化,經查證是外來入侵蟲種叫荔枝樁象,衪的汁液會造成皮膚潰爛,弄到眼睛可能會造成失明,不可不注意... 文章轉載...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