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走走路也能改善糖尿病!?重點就是健走的時間點:走對了就能成功降低血糖值!

糖尿病患者的四週健走計畫

葡萄糖為人體能量的來源,透過血液運送至全身細胞以供利用。罹患糖尿病會導致葡萄糖的運送能力衰減,以致於葡萄糖不能進入血糖,而在血液中累積,造成高血糖現象。血糖值一旦增加,便會出現容易疲累、體重減輕、手腳麻痺或抽筋、頻尿等症狀。

為了預防及改善糖尿病,建議以呼吸不感到吃力的速度快步健走30分鐘,藉由運動消耗血液中多餘的葡萄糖。我們知道無論是「30分鐘×1次」或「3分鐘×10次」的運動,其效果幾乎相同,因此即使工作繁忙,仍可以利用零碎的空檔分次健行,只要累積到一定的時間即可。

 

 走走路也能改善糖尿病!?重點就是健走的時間點:走對了就能成功降低血糖值!

(為了預防及改善糖尿病,建議以呼吸不感到吃力的速度快步健走30分鐘,藉由運動消耗血液中多餘的葡萄糖。圖片來源:Pixabay)

 

糖尿病患者的最佳健走時間

① 糖尿病患者有餐後血糖急速上升的問題,為了抑制餐後血糖上升,用餐後30分∼2小時是健走的最佳時間。

② 不適合健走的時間有空腹、清晨、早餐前、深夜等,這些時段都應避免從事運動。

 

糖尿病患者的健走行程表

健走行程表

第一週

  • 用比平常稍快的速度,在每次用餐後走5∼10分鐘

第二週

  • 用比平常稍快的速度,在每次用餐後走5∼10分鐘
  • 其他時段也是用比平常稍快的速度,走5∼10分鐘

第三週

  • 用呼吸不感覺吃力的速度,快步走20∼30分鐘
  • 手腳稍微大幅度擺動,以增加運動量

第四週

  • 用呼吸不感覺吃力的速度,快步走30∼60分鐘
  • 每天以走8,000∼10,000步為目標,不足的部分以健走補足

 

附加運動(Plus Alpha Exercise

深蹲運動

  • 肌肉訓練可以促進葡萄糖代謝,對預防及改善糖尿病很有效
  • 請於下午時段或睡前進行,健走前做也可以

腹肌運動

  • 肌肉訓練可以促進葡萄糖代謝,對預防及改善糖尿病很有效
  • 請於下午時段或睡前進行,健走前或健走後做也可以

 

因應糖尿病的附加運動

 

走走路也能改善糖尿病!?重點就是健走的時間點:走對了就能成功降低血糖值!

深蹲運動

1 兩腳張開與肩同寬。

2 雙手伸直與肩同高,身體保持平衡。

3 膝蓋向下蹲至大腿與地板呈平行,再站起來伸直膝蓋,相同動作重覆10次,進行2∼3組。

 走走路也能改善糖尿病!?重點就是健走的時間點:走對了就能成功降低血糖值!

腹肌運動

1 兩膝彎曲,仰臥於地。

2 雙手貼耳。

3 慢慢抬起上半身,直至背部完全離開地板,再回到原來的姿勢。

4 相同動作重覆10∼20次。

備註: 無法完成上述腹肌運動的人,可以先從抬起頭和肩膀開始,次數則視個人情況自行調整。

 

本文摘自繪虹企業《超健康對症健走法:治百病,就靠走路,改善效果驚人!四週擊退三高、預防失智、遠離心臟病

相關推薦

健身房出現確診足跡,或許民眾還是在家運動較安全。雷神演員克里斯.漢斯沃的私人教練規劃居家運動項目,讓人保持最佳生活狀態。外電編譯 Andrea健身房部分場館有人流上限,加上有健身房出現確診足跡,民眾還是在家運動較安全。雷神克里斯.漢斯沃(Chris Hemsworth)的私人教練盧克.佐奇(Luk...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以Delta變異株潛伏期短為由,新加坡已經宣布調整密切接觸者的隔離期,由14天縮短到10天,但台灣決定不跟新加坡的腳步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11)日強調,這是因為國內目前針對每一周的境外移入個案進行病毒基因定序發現,仍有不少人是在10天到1...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李盛雯/台北報導 台灣人面臨「生不如死」的國安危機,2020年台灣出生與死亡人口數不但死亡交叉,美國預測報告更顯示,台灣今年預估生育率可能只剩下1.07,全球倒數第一。醫界就警告,就算人工生殖技術再進步,也不是想生就有,即便執行人工生殖,懷孕與活產率也會從34歲開始走下坡。 台灣生殖醫...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想打BNT疫苗的民眾快看過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1)日下午宣布,第九輪決定開打第一劑的BNT疫苗、第二劑的高端疫苗一起接種,其中BNT疫苗除了優先供18到22歲年輕族群預約登記之外,剩餘也照著原來順序,同步開放65歲以上以及40歲以上的第九類對象...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