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警告!飯後這五個症狀正在警告你身體生病了!看完你還敢輕忽嗎?

一日三餐是很正常的時候,有時候飯後有些許不適,不要小看這些細節,它很可能預示著你已經病得輕了,那麼,下面就和一邊一起來看看,飯後如何養生​!

警告!飯後這五個症狀正在警告你身體生病了!看完你還敢輕忽嗎?
圖片來源

哪五個症狀警示我們身體出現問題?​

脹​

飯後飽脹或終日飽脹、噯氣但不反酸,胃口不好,體重逐漸減輕,面色輕度蒼白或發灰,中老年人要考慮到慢性胃炎,特別是慢性萎縮性胃炎、胃下垂。​

痛​

常常於飯後2小時胃痛,或半夜痛醒,進食後可以緩解,常有反酸現象。可能有十二指腸潰瘍或炎症。​

吃了油膩食物後有右上腹脹痛並放射到右側肩部的,可能是患了膽囊炎或膽石症,尤其是喜食油膩食物、肥胖、不吃早餐的人更要注意。​

腹瀉​

吃東西不當或受了涼後發生腹痛、腹瀉,可伴有嘔吐、畏寒發熱,可能是急性腸胃炎、急性痢疾。​

飯後立即腹瀉,吃一頓瀉一次、稍有受涼或吃東西不當就發作,時而腹瀉時而便秘,腹瀉為水樣,便秘時黏液較多,有時腹脹有便意而上廁所又無大便,數年並未見消瘦,則患慢性過敏性腸炎可能性大。​

稍吃辛辣油膩、生冷食物、飲酒,或一進餐即會腹瀉,有的在腹瀉時或腹瀉前伴有腹痛、腸鳴,腹瀉後腹痛感會減輕,則可能是腸道功能紊亂。​

癌​

進食時有胸骨後受阻、停頓、疼痛感,且時輕時重者。這往往提示患者可能有食管炎、食管憩室或食管早期癌。​

飯後腹部脹痛,常有噁心、嘔吐,偶會嘔血,過去有胃病史近來加重,或過去無胃病史近期才發,且伴有貧血、消瘦、不思飲食、在臍上或心口處摸到硬塊,則考慮為胃癌。​

上述10種症狀解讀只作參考,不能作為診斷的依據。如果您真有胃腸不適的症狀,應儘早去醫院診治。還要囉唆一句,如果你此前從未做過胃鏡檢查,胃部不適反覆發作,即使醫生說不建議,最好還是做個胃鏡或腸鏡,這是萬無一失的做法。​

噁心​

飯後後出現泛酸、燒心、噯氣、胸骨後痛(平臥或身體前屈或腹壓增加時更明顯),要考慮胃食管反流病。​

飯後上腹痛,或有噁心、嘔吐、積食感。症狀持續多年,常在秋季發作,疼痛可能有節律性,如受涼、生氣,或吃了刺激性食物後誘發,可能是胃潰瘍。​

自制養生茶​

一、薄荷甘草茶​

功效:解熱消暑,有預防感冒奇效。​

成分:鮮薄荷葉10餘片,甘草5克,綠茶5克,太子參10克。​

做法:用500毫升開水,沖泡10分鐘後,濾去渣滓,加入適量白糖,調勻飲服,早晚各一次。​

二、菊花茶​

功效:清肝明目;有緩解眼睛勞損效用。成分:杭白菊5、6朵。​

做法:每日餐後,加少許蜂蜜沖泡飲服。​

三、金銀花茶​

功效:疏利咽喉、消暑除煩;有治療暑熱流感作用。​

成分:金銀花10克。做法:沸水沖泡頻飲。​

四、陳皮生薑茶​

功效:止咳化痰;有健胃消食保健功能。​

成分:陳皮20克,生薑片10克,甘草5克,茶葉5克。​

做法:先將1000毫升左右的水燒開,再將陳皮、薑片、甘草與茶葉投入,沖泡10分鐘左右,去渣,早晚飯後飲服。​

五、護膚養顏茶​

功效:護膚養顏;有改善乾枯皮膚妙用。​

成分:玫瑰花7、8朵。​

做法:用開水將玫瑰花沖泡,飯後半小時飲用。​

結語:​

有些時候,不要以為是一點點小事情,很可能是你的身體提前給你預警了,應該及時就醫,以防惡化。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外電報導】你曾經夢遊過嗎?相信不少民眾多少都有夢遊經歷,雖然夢遊具遺傳傾向,且兒童發生率比成年人高,但大多數的夢遊會在青少年時期消失,偶爾夢遊不代表一定有嚴重疾病,但是反覆夢遊,可能存在潛在的睡眠障礙,甚至做出傷害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因此如果家中任何一個人出現夢遊,保護他們的安...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疑似心肌梗塞,心痛喘、冒冷汗,快叫救護車救命!中華民國心臟學會24日發布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STEMI)治療指引,強調救護車系統應及早介入,在車上立即心電圖診斷,並給予雙重抗血小板藥物,到院時緊急心導管手術。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黃瑞仁呼籲,胸痛、胸悶或上腹痛,並合併...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九十二歲的洪姓阿嬤,日前因腹脹、食慾不振、無法排便至花蓮慈濟醫院掛急診,經過電腦斷層與大腸鏡檢查後,才確診在近端大腸的升結腸處長了4公分大的腫瘤,若不手術切除,恐會造成腸阻塞。經大腸直腸外科施廷翰醫師緊急以3D立體腹腔鏡手術切除腫瘤,阿嬤在術後第三天即可進食,而且在術後...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台南市一名四十多歲民眾,患有心律不整疾病,近日天氣炎熱,經常出現心悸及暈厥等症狀,嚴重的情況與日俱增。一個月前至台南市立醫院就診,在心臟內科團隊的建議下,接受心臟電氣燒灼手術治療,手術成功後,身體不適的情況明顯改善許多,並恢復了往日的生活品質。心律不整恐無徵兆 日常習慣...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