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腳麻、腳針刺痛 竟是糖尿病神經痛上身!

腳麻 腳針刺痛 竟是糖尿病神經痛上身!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糖尿病患者隨著血糖控制不佳、罹病時間延長,常出現腳麻、腳痛等症狀,醫師提醒,千萬不要以為這些症狀都是血液循環不好造成,有些是「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DPNP)造成,提早確認病因、對症下藥,才能避免截肢厄運。

糖尿病患者泡澡 多注意水溫
台灣神經學學會秘書長李俊泰指出,部分糖尿病患者因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而出現腳麻、腳痛等症狀時,以為是局部血液循環不好造成,跑去泡溫泉、泡熱水,希望促進腳部血液循環,不但沒效,反而因無法察覺水溫過高而燙傷。建議患者在泡澡、泡溫泉時,一定要多注意水溫,家人最好事先測一下水溫,以免發生危險。

神經病變vs.血管病變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醫師表示,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糖尿病周邊血管病變、感染、受傷等因素,都可能造成糖尿病患截肢,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與糖尿病周邊血管病變很容易遭混淆,兩者比較不一樣的地方在於,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患者走路時,疼痛症狀會改善,但糖尿病周邊血管炎正好相反,走路時,疼痛會加劇。

DPNP 讓患者痛不欲生
杜思德醫師分析,隨著罹病時間拉長,出現糖尿病周邊神經炎機率也會增加,約25%的糖尿病患者會出現糖尿病周邊神經炎,疼痛多發生於下肢、腳部,疼痛可能是持續性,也可能是陣發性,多在夜晚發生,天氣太冷、太熱時,症狀往往更嚴重。因為感覺神經異常,嚴重時,患者甚至喪失知覺、肌肉無力、萎縮。患者常出現疼痛、燒灼感、針刺感、麻木感,有的患者甚至痛不欲生。

對症下藥效果佳
杜思德醫師表示,糖尿病周邊神經炎患者剛開始使用一般成藥止痛藥時,可能會產生一點效果,但隨著用藥時間增長,藥物就會逐漸失去效果,且可能對肝、腎功能造成不良影響,目前已有專門針對糖尿病周邊神經炎的藥物可供使用,這類藥物效果較佳。

醫師治療糖尿病周邊神經炎時,以緩解疼痛為主要目標,目前包括抗癲癇藥物、抗憂鬱藥物等,皆可用於緩解周邊神經病變疼痛症狀。李俊泰醫師表示,除了藥物治療,由於病友容易有足部觸覺、知覺喪失,因此必須注重足部保護,避免受傷潰爛導致截肢。建議病友可穿襪子保暖、穿鞋前先檢查鞋中有否異物等方式預防受傷,另外透過適度運動、充足睡眠,也可以減輕神經疼痛。

糖尿病衛教學會也提出「罹病久、未達標、異常疼痛」等三項指標,協助患者自我檢視是否為糖尿病周邊神經炎高危險群。

藍襪子活動 開跑!
為提高糖友對於DPNP的認知,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於2016世界糖尿病日,正式啟動診間「藍襪子活動」,主動為糖尿病友進行DPNP檢測,有鑑於DPNP好發於足部末梢神經,只要糖友於活動期間完成檢測,即可獲贈藍襪子一雙。活動將於11月14日至12月2日分別在北部的三軍總醫院、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中部的彰化基督教醫院、鹿港基督教醫院;以及南部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等五間醫院正式展開。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003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王小姐是一位年約40歲、有2名小孩的職業婦女,因為工作和家庭兩頭燒,某日就寢前,她突然感到頭暈、胸悶、手腳發麻、呼吸困難、喘不過氣來,經精神科醫師評估,王小姐罹患了恐慌症,由於她長期處在快速、緊繃壓力狀態下,醫師建議她學習放鬆來改善恐慌症狀,後來王小姐學習生理回饋治療,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福伯(化名)和家人一起住,身材稍胖,患有高血壓及帕金森氏症,讓他困難的事有很多,其中一件事,就是每次福伯要出門穿鞋,雖然有穿鞋椅可以坐,但彎腰穿鞋會花很久的時間,導致穿好之後,臉紅脖子粗血壓升高,氣喘吁吁很不舒服,無法站起來行走。居家職能治療師服務時觀察到了這個現象,...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66歲的何太太,平時作息正常,不抽菸、不喝酒,也愛運動;去年9月參加健檢,卻發現罹患肺癌第4期,使用標靶治療仍無效,還引起嚴重的皮疹副作用,醫師建議改用免疫療法,經過3次治療,癌指數終於下降。 家族3人都罹患肺癌 何太太說,25年前先生罹患肺癌過世,5年前母親也因肺腺...

閱讀詳情 »

撰文/林玫妮、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除了果皮風潮之外,「蔬菜界」似乎也掀起了「帶皮吃」的熱潮,傳聞馬鈴薯與地瓜皮的營養價值極高,清洗時不必將皮削掉,直接帶皮烹煮,吃了更營養,這樣吃真的沒問題嗎?到底會不會有農藥殘留的問題呢? 馬鈴薯:沒發芽即可 大家普遍都有認知,發芽的馬鈴薯不能吃。...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