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潰瘍不僅疼痛,影響生活,反覆發生,更可能造成穿孔,危及生命。但胃潰瘍只能吃細軟的食物?不能喝的酸的飲料?胃潰瘍的保健守則儘管簡單明確,卻容易存在迷思。
在潰瘍發生之後,除了飲食調控與生活壓力的緩解,洪志聖提醒,一定要記得回診。
他解釋,大部份的潰瘍都是良性,但也有些是惡性。特別是早期的胃癌都是以潰瘍表現,單單用內視鏡不見得能判斷清楚。因此胃潰瘍的病人幾個月後一定要回診追蹤,看潰瘍是否結疤,還是繼續惡化,來確定是否為胃癌。
隨著胃鏡漸漸深入,李先生的胃壁清楚的浮現。光照之處,有許多紅色小斑點,那是發炎的跡象。
不過二十五歲的他,工作緊張,吃飯常不定時,或得在短時間內掃光飯菜。不正常的飲食習慣,成了年輕就胃潰瘍的主因。
今年二月,一名十一歲的國小男生罹患胃潰瘍的案例,讓不少人擔心,胃潰瘍正在年輕化。
「雖然沒有大規模統計,但年輕人胃不舒服的情形,似乎不少,」國泰醫院腸胃內科主治醫師洪志聖發現,許多年輕人抽煙、喝酒,有的人喜食巧克力、喝咖啡或碳酸飲料等,都易引起胃酸分泌。
胃潰瘍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上腹的燒灼痛、悶痛,通常在空腹時疼痛,有的人在吃飽後會稍緩解。林口長庚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唐瑞祥提醒,如果疼痛持續超過兩個星期,就該求助醫師。
儘管胃潰瘍並非不能回復的傷害,但洪志聖提醒,反覆的潰瘍可能造成穿孔,胃裡的東西和空氣也可能因此跑到腹膜,腹膜因此腫脹與劇烈疼痛,甚至引起嚴重的細菌感染,而有致命危機。
但唐瑞祥指出,胃壁細胞分泌胃酸,幫忙消化食物,胃酸分泌與食物就像比賽足球的兩方角力,保持平衡就好。如果沒吃東西的話,胃酸的分泌量自然就低。而幽門桿菌可能造成胃潰瘍的原因,就是它會破壞胃壁的防禦機轉,讓平衡傾斜。醫師們建議,一般還是建議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即可。
洪志聖也表示,有的人吃稀飯會覺得吃不飽,而不知不覺吃太多,稀飯內又有許多澱粉液體,對胃的恢復不見得好。因此,如果不是出血型的潰瘍,急性症狀恢復三、四天後,建議回復正常飲食。
唐瑞祥解釋,不論是否為酸性食物,胃部只要有食物進入時,就會分泌胃酸,胃部的酸鹼值有複雜的機轉調控。只要不刻意吃太酸的刺激性食物,一般如鳳梨、檸檬等酸性食物是沒有問題的。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