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缺血性腦中風 3成起因於頸動脈狹窄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根據統計,8成中風都是缺血性腦梗塞,其中約有30%是導因於頸動脈狹窄,而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臟血管疾病及有家族相關病史者,都是頸動脈狹窄症的高危險群,且男性罹病率較高;醫師提醒,頸動脈狹窄成因是膽固醇斑塊沉積,如有斑塊剝落,便是造成腦部缺血引起中風的重要原因。

頸動脈狹窄在臨床上可分為有症狀與無症狀兩種;成大醫院心臟內科李政翰醫師說明,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是指在近半年內曾發生過缺血性腦血管症狀,且頸動脈狹窄程度愈高,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危險性也愈大。而暫時性腦缺血其實就是嚴重腦中風前兆的警訊性輕度中風;常見的臨床徵象包括突發性的嘴歪眼斜、言語障礙、單側臉部或軀體麻木或無力、單眼暫時性黑矇等,可透過血管超音波、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血管攝影,評估是否有頸動脈狹窄的情形。

目前對於頸動脈狹窄的治療方式多元,包括藥物治療、頸動脈內膜切除、術頸動脈支架置放術;其中,藥物治療通常用於輔助,但口服抗血小板藥物或抗凝血劑並無法溶解動脈內膜硬化斑塊。國外研究發現,針對無症狀頸動脈狹窄的患者進行五年追蹤,若僅以內科治療,每年腦中風發生率約為2-3%;而對有症狀性高度頸動脈狹窄的患者,即使給予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兩年內仍有20-25%的中風發生率。

因此,台灣腦中風學會頸動脈粥狀硬化狹窄共識小組建議,現今以血管成型術併支架置放或頸動脈內膜切除術來治療頸動脈狹窄,效果最好。但對有頸動脈狹窄合併有管腔內血栓、導管或支架無法安全地到達與通過頸動脈狹窄處、嚴重彎曲的主動脈弓、合併有顱內血管畸形、不適合血管攝影(如照影劑過敏)等的患者而言,就不適合接受頸動脈支架置放術了。

預防勝於治療!李政翰醫師強調,預防頸動脈狹窄及腦中風需從健康的生活型態落實,平時對於會加重動脈粥狀硬化的危險因子,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應積極控制。另外,也建議高危險群,應定期接受頸動脈超音波篩檢,若有疑似症狀應及早至神經科接受診治,才能有效預防腦中風的發生。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3708

相關推薦

【NOW健康 葉立斌/新北報導】吃檳榔不只會吃出口腔癌,也會吃出腎病。55歲的外送員陳先生是所謂的「紅唇族」,亦即喜歡吃檳榔。因排尿呈深褐色、下肢無力、厭食、全身倦怠等症狀,自覺可能是壓力大導致腎功能出現問題,而至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就醫,沒想到經腎臟內科診斷為腎衰竭。問診後發現因壓力巨大,他一天最多...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台中大火釀成6死6傷的悲劇,雖已確認是房客放的火,但女房東長期撿回收、又將雜物堆積在大樓樓梯間,不僅影響居民逃生,也造成消防人員搶救的困難。這起意外事件不僅令人痛心,女房東的「儲物症」也受到社會的關注。 美國精神疾病診斷 新增儲物症 很多人都有東西捨不得丟、雜物堆滿屋的...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新北報導】國中小學開學後,許多家長收到「視力不良通知單」,因為孩子近視度數明顯增加,新莊大學眼科診所醫師麥珮怡表示,疫情趨緩後,門診發現,不少學童在3個月內近視度數增加100度,都與長時間、近距離使用電腦、平版、手機等3C產品有關。 這1年來,學童近視度數增加的幅度驚人。麥珮怡...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詩茜/台中報導】「可不可以不要這隻手了!太痛了!」婦人哀嚎道。這位70歲婦人曾有過胰臟癌病史,罹患癌中之王,已讓她吃盡苦頭,日前因為意識模糊被送至急診轉到病房,但左手臂卻越來越腫,確診為「急性腔室症侯群」,醫師緊急施以筋膜切開術釋放壓力、疼痛治療科醫師在上臂神經叢放置導管以利注入麻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