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糖尿病患遠離併發症 切記定期篩檢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根據世界糖尿病聯盟公告,2012年全台糖尿病人數176萬人,較2011年成長6%,增加10萬名患者,而這些患者除了持續控糖,更必須留意,糖尿病可引起全身許多組織、器官的損害,嚴重恐至失能、死亡。醫師提醒,除每天檢查血糖血壓,每3個月檢查糖化血色素,每年接受眼底檢查,才能完整控制糖尿病問題。

彰化基督教醫療財團法人鹿港基督教醫院杜思德院長指出,糖尿病併發症包含大血管病變,如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小血管病變如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以及末梢神經病變。

以多數人罹患的第二型糖尿病為例,糖尿病前期會出現胰島素阻抗及高胰島素血症;當發病後引發動脈粥狀硬化、高血糖、高血壓;若沒有好好控制血糖,導致嚴重併發症,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使糖尿病患者失明風險高出一般人25倍、腎臟病變引發腎衰竭、神經病變使感覺遲鈍,且末梢血管硬化導致血液供應不良,再加上糖尿病患抵抗力弱,常見小小傷口不易癒合,引起發炎、感染或壞疽現象,嚴重者必須截肢。

糖尿病血糖控制與併發症發生率息息相關,但國健局統計資料卻指出,有近65%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沒有達到血糖控制標準。

杜思德院長提醒,糖尿病患者除了每天檢查血糖、血壓;每3個月應檢查糖化血色素(應控制在7%以下);每年應接受一次眼底檢查及微量白蛋白尿足部檢查,若已出現視網膜病變,應增加檢查頻率達每3-6個月1次。

杜思德院長強調,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篩檢因糖尿病類型有不同的受檢時間:成人及10歲以上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第一次受檢時間在確診後5年內即可;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因為初期無明顯症狀,確診之初就有21%視網膜已產生病變,因此第二型糖尿病患一經確診就需立即受檢。至於懷孕的糖尿病婦女,孕期前3個月中需受檢,而後每3個月1次,密切追蹤至產後1年。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8283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也是青少年長高最好的時候。衛生福利部新營醫院中醫科張育誠醫師表示,從立春到夏至的這段時間,是進行身體「轉骨」調養最好時機。第二個階段是白露到冬至,為明年的春天生長打底。小孩生長如同樹木生長一樣,需要空氣、營養和水分滋潤。所以小朋友的呼吸系統和消化、...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一名50歲的方先生在診斷出膀胱癌之後,一直規律在醫院門診進行化療。他先前因工作緣故,養成抽菸、嚼檳榔、喝酒等不良習慣,原本靠意志力已戒除,但是罹癌後心情沮喪、壓力大,又開始以嚼檳榔來排解壓力;所幸經由個案管理師的介入,教導方先生正確的保健知識,並鼓勵參加醫院開辦的戒檳班...

閱讀詳情 »

從面相學的角度來看,臉上的痣、斑可能對個人的身體、心理甚至命運產生影響,而從皮膚科的角度來看,究竟哪些痣、斑不需特別在意,怎樣的狀況下又需要積極處理呢?讓命理師張鈺珠和專業皮膚科醫師林政賢為你解惑!位於面相中「十三部位(臉部正中央由額頭至下巴直線區域部位)」的痣,以及赤黑色、暗黑色、枯白色、灰褐色的...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導致周邊神經病變原因,包括外傷、退化性疾病、反覆性使用、先天體質或長期血糖控制不佳等因素,患者會出現肌肉無力、麻痺或自律神經失調等症狀,且多好發於肩膀、上肢、手腕或是下背部等部位;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吳孟晃表示,患者除了感到疼痛,也會感覺運動功能下降,或肩...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