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科技跨足醫療新挑戰 安全認證有保障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近年來,科技業從原本的電子科技正逐步跨足醫療產業,不但有許多新的診斷儀器推出,甚至有結合電子科技的偵測儀器投入預防醫學領域,再加上雲端科技的不斷開發,醫療也走向行動風;不過,專家提醒,科技業要跨足醫療,應熟悉各國醫療法規,並取得相關認證,才能避免走入耗時又耗成本的冤枉路。

看準二十一世紀人類追求健康長壽的願景,科技業也逐漸朝向醫療產業發展,不只是開發出醫院端的醫療儀器,就連家庭甚至是個人化的醫療產品,也越來越多;尤其是結合無線網路,利用雲端來進行醫療行為,使得人類已走出封閉的醫療環境,而能夠無時無刻都能讓疾病受到診治或是監控。

然而,由於專業知識受限,科技與醫療的結合,很可能一不小心就踩到地雷;根據美國緊急醫療研究機構ECRI調查發現,2 013年醫療科技十大危險就包括警報系統、輸液幫浦造成藥品輸入量錯誤、暴露於輻射環境造成劑量過量及灼傷、電子健康記錄資料錯誤配對、兒童使用成人器材造成傷害及內視鏡等器械沒適當處理所造成的傷害等。

因此,科技化的醫療儀器品質把關就很重要;UL亞洲區生命及醫療健康科學事業協理陳維斌表示,醫療器材必須接受法規、驗證、品質系統等長時間的把關,且製造商須負責做好風險分析,而醫療器材開發不能只從技術角度思考,醫療對產品品質的穩定性必須要重視。且由於醫療器材強調安全與功效;因此,「人因工程」可有助於產品在開發階段,避免設計不良所造成的危害。

至於「人因工程」是研究人和機器、環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合理結合,使設計的機器和環境系統適合人的生理及心理等特點,達到在生產中提高效率、安全、健康和舒適目的的一門科學。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2550

相關推薦

2021.12.15更新【NOW健康 陳敬哲、陳如頤/整理報導】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因新冠肺炎(COVID-19)死亡者,截至2021年12月15日為止,已經有849人不幸病逝。隨著全球疫情日益嚴峻,指揮中心每日下午2點固定召開記者會,公布最新疫情報告及相關防疫政策。 自從20...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1名19歲少年因嚴重車禍合併腦出血、胸骨骨折和氣胸住院治療,住院過程中心電圖呈現T波倒置和心臟酵素節節升高等疑似心肌梗塞的表現,當時醫師感到很驚訝,心肌梗塞發生的年齡,已經下降到19歲?其後,為少年執行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左心室表現章魚壺心肌症的收縮模式,才診斷為心碎...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62歲溫女士患有多年糖尿病與慢性腎臟病第四期,雖然未達洗腎程度,但身體始終虛弱,常因疲憊、失眠、腰痠背痛等各種腎臟病引發的尿毒症症狀就醫。為了調理身體的不適進而到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就醫,經內服科學中藥調理,並輔以針灸緩解身體不適,搭配非侵入性的艾灸促進血液循環、改善代謝...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年輕癌友接受治療產生的副作用竟會比老年人還嚴重,來自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調查指出,高達92%台灣癌症病患有癌因性疲憊問題,其中針對婦癌癌友研究發現,21至59歲的青壯年、中年族群因癌症治療產生的癌疲憊嚴重程度竟遠高於逾60歲的長輩。高雄長庚醫院婦產部副教授蔡景州醫師解...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