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研究:心理健康團體治療比個人諮商有效!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一項由蒙特利爾大學及聖‧賈斯汀醫院研究中心所進行的研究顯示,在進行2次90分鐘團體治療後的24個月期間,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率就減少了25-33%,顯示在心理健康的治療方式上,團體治療遠比個人心理諮商還要有效!

這項研究共有倫敦19所學校參與,這些團體在以個人人格類型為背景下,討論想法、情緒和行為,例如辨識引發事件的導火線;並在老師的指導下探索管理個人問題的方法。而在介入措施實施後的2年間,研究團隊每半年就會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學生發展情形。

結果顯示,嚴重憂鬱症、焦慮和行為問題的症狀減少了21-26%;衝動性高的青少年則減少了36%的嚴重行為問題;而焦慮敏感度高的青少年減少33%的嚴重焦慮問題;絕望感高的青少年則在嚴重憂鬱症狀上少了2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林家興教授表示,認知行為的團體治療重點,不僅僅在於參與團體的次數,而是當事人在非團體進行時間,能否應用在團體治療中所學得的技巧。一般團體治療約8-10人,每週1次,而一個完整的團體治療通常會進行8-10次,視內容而有所差別。

林家興教授進一步指出,對於在職場、校園、家庭或是有人際問題的人來說,團體治療比個人諮商更合適。因為在團體中的互動,會有助於當事者練習解讀、聽懂與面對問題,也有機會回饋他人,並藉由觀察問題,練習正確思考到行為產生改變。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葉雅馨主任則表示,這個研究結果非常值得引以為鏡,代表團體治療的內容大大影響且可改變青少年的行為認知,最重要的是,團體治療的重點在於介入的有效,只要用兩次介入措施就可以有顯著的效果,那將大大鼓勵國內學校對心理健康的預防及促進。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2691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當眼前患者是至親長輩,身為醫師,該如何面對呢?亞大醫院腎臟科林軒任醫師將治療外婆的經歷,從目睹家人病痛、承擔家族期待壓力,以及治療後對病人的殷切期盼,撰寫成「外孫與醫師間的距離」散文,文字洗鍊流暢,一舉拿下「台灣醫療報導獎」徵文組優勝,也讓同仁大誇:「原來是被醫學系耽誤...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一位50多歲女性黑色素細胞癌病患,接受免疫治療後出現皮膚副作用,不但起紅疹還嚴重搔癢,每天癢到她無法睡覺,連先生的睡眠也大受影響。她跟醫師說,「我好痛苦!快把我逼瘋了!」不過長庚醫院最近完成一項研究發現,出現皮膚副作用與癌症免疫療法的臨床療效相關,可讓這些患者對治療重拾...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一名家住彰化縣的57歲翁先生,三年前因反胃、嘔吐,就醫檢查發現肝臟有一顆7公分腫瘤,來到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就醫,確診為小細胞B淋巴瘤,在進行化學治療後,肝腫瘤反而變大為9公分;經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後腫瘤完全消失,持續追蹤兩年,沒有肝腫瘤復發及明顯副作用。搞不定頑固性淋巴瘤&...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每年秋冬之際,是國內流感的發病高峰期,萬芳醫院感染科主任李文生醫師指出,65歲長者、幼兒以及慢性病人及醫護人員,這些容易罹患流感的高危險群,一定要接種流感疫苗,以免一旦發生流感,危害自身健康,若再同時併發肺炎,病情會更加嚴重,也容易傳染他人。流感疫情估明年初 將進入流行...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