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眼壓飆高怎麼辦?

眼壓飆高怎麼辦?

 

由於電腦的普及,很多人一天到晚盯著電腦,過度用眼的後遺症,造成眼壓升高、近視、老花等眼睛毛病。尤其是青光眼被稱為「視力的無形殺手」,許多人在打完電腦後,覺得眼睛脹脹的,就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青光眼,並害怕會失明。

其實眼壓高,並不是診斷青光眼的唯一標準,但是眼壓上升卻會傷害到視神經。認識眼壓上升的表徵,早期發現及時預防,是維持眼睛健康的關鍵因素。


眼壓飆高怎麼辦?
哪些是眼壓上升的警訊

眼壓上升的症狀從輕微的眼睛不舒服、酸澀,到看到燈泡周圍有彩虹圈(光暈)、眼球脹痛、眼窩疼痛、看東西模糊不清、偏頭痛到劇烈頭痛及嘔吐等。

不過很多人是沒有症狀的,直到視力影響日常生活,才發現已經不只是眼壓上升的問題而已,其視神經已受到無法復元的創傷了!

哪些因素會讓眼壓上升

眼壓不是恆定不變的,受外在環境與身體內在因素的影響,包括:

● 晝夜自然浮動:大部份的人在早晨最高,晚上降至最低,約有2~5毫米汞柱的波動。

● 姿勢:通常站立時,眼壓最低,倒立時,眼壓最高,由坐姿換成平躺時,眼壓即可能上升。

● 液體攝取:短時間內喝大量水(尤其是一次超過500c.c.以上),會造成眼壓很大的浮動。

● 生活與工作:熬夜、情緒起伏過大、近距離閱讀、長時間看電視或電腦,都可能因睫狀肌維持收縮使眼壓上升。

因此,正常作息、少熬夜、充分睡眠、情緒穩定、少看電腦與電視等日常作息的調整很重要,而需要長時間用眼者,建議15至30分鐘看看遠方,讓眼睛休息,舒緩眼壓。


眼壓與血液循環

眼睛是所有器官中含微血管最細、密度最高的,而眼球壓力發生狀況往往是起因於眼睛的血液循環,隨著年齡的增加、新陳代謝變差、過度的使用眼睛,形成血液迴圈不良、眼部的微血管通透性產生異常。而屬於末梢器官之一的眼球,在得不到充足的養分時,眼球的膠原質便會減少,進而影響到眼球的彈性,使得眼球容易變形、彈性下降,造成視力的異常。血液迴圈不良,會使體液蓄積在眼球造成不正常的壓力,使眼壓過度升高,導致眼睛疼痛、酸澀,嚴重者更會造成眼睛組織破壞,導致青光眼、白內障的發生。而要促進眼睛血液循環正常,就屬山桑子的效果最好,被稱為是〝視力與血管的守護者〞。

山桑子與花青素

山桑子(Bilberry)又稱為歐洲藍莓、越橘,是一種杜鵑花科多年生的長綠灌木,主要產於北歐、美國的北方及加拿大。它是一種高營養價值的藍紫色漿果,富含各種生物類黃酮,其中的花青素(Anthocyanosides)是一種強效的天然抗氧化劑(抗氧化能力約是維生素C的25倍,維生素E的50倍強),能阻止破壞細胞的自由基活動,幫助維持視力和血管健康,其作用如下─

●增進微細血管循環

花青素是強效的抗氧化劑,可維持正常的細胞連結、血管的穩定、增進微細血管循環、提高微血管和靜脈的流動。山桑子的花青素特別具有微血管保護作用,可鞏固微血管壁,幫助紅血球輸送氧氣與養分,促使血液循環暢通。因此許多研究指出,山桑子具有保護眼睛細胞,調節眼睛結締組織,有效鬆弛睫狀肌的緊張,恢複眼睛視力及改善疲勞。

●加速視紫質再生

視網膜上的視紫質(rhodopsin),是眼睛在暗光中產生視覺的基本物質,可加速適應對黑闇弱光的敏感度,如果說視紫質不足,會有弱視及夜盲症的現象。山桑子花青素的存在,能加速視紫質再合成,促進視覺敏銳度及改善夜盲症。

●強效抗氧化作用

隨著年齡的增加、新陳代謝變差、過度使用眼睛,均造成體內自由基的破壞、血液循環不良、眼部的微血管通透性產生異常,逐漸造成視力減退、青光眼、白內障、視網膜出血、黃斑退化的發生。山桑子中特有的花青素是強力的抗氧化劑,保護眼睛減少受到自由基的傷害,有助於預防眼部退化性疾病的產生。

相關推薦

藝人賈永婕日前號召企業、友人捐贈342台高流量氧氣鼻導管(HFNC),疫情指揮中心也採購500台,先交貨的200台陸續配送到幾間專責醫院。對於使用HFNC的負壓環境是否充足,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現在確診個案減少、院內空床變多,因此並非配發出去每台都會用到,「募集物資很好,不過若只鎖定某個儀器...

閱讀詳情 »

行政院紓困4.0推出「孩童家庭防疫補貼」,國小以下孩童及國高中及五專身心障礙學生的家庭,每人可領1萬元,昨日上午網路申請。行政院長蘇貞昌今日表示,開放24小時內,另有超過119.7萬孩童的家庭已經完成申請。「孩童家庭防疫補貼」昨日上午開放網路申請,18日起將陸續匯款至指定帳戶,且同步開放ATM申領。...

閱讀詳情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6)日表示,將於6月18日起,配送第二批莫德納疫苗7萬3200劑,同時開放第一類至第三類對象接種,另提供1萬劑疫苗給交通部認定的邊境人員施打。指揮中心說明,莫德納疫苗已於6月9日起陸續提供第一類醫事及非醫事人員接種,截至15日累計接種3萬7505人。為儘速提升第...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