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在這個知識爆炸的年代,我們最需要的可能不是資訊,而是理解這些資訊的能力。如果我自己的經驗能夠帶給讀者一些啟迪,也算一樁樂事。
一、為訓練而訓練
在論壇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這樣的討論帖:“大家健身的目的是什麼?”回答包括:想參加健美比賽;想當個健身教練;減肥;適當增肌(腹、手臂);健康;吸引女孩的目光……但在電影論壇上,就不會出現這樣的討論帖:“大家看電影的目的是什麼?”因為大家看電影的目的只有一個:愛好。我們大多數人開始健身都帶有功利性,這一點會成為我們進步的最大阻礙。
很多人進行健美訓練半年、一年後,沒有看到效果,就放棄了。他們的想法是:“我經過實踐檢驗,發現健美訓練是沒有效果的。”但他們不知道的是,不是健美訓練沒有效果,是他們沒有真正理解健美訓練。
當我們決定為了拿健美冠軍或為了健康而開始健身之後,就要把這個目的徹徹底底地忘掉,告訴自己:我訓練就是為了訓練。甘當傻子,才能不走彎路。
二、全面與集中
什麼是體育?
在普通人眼中,體育就是那一個個的運動項目。體育被分為一個個的項目,有其好處。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開展比賽,才能推廣體育運動。但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體育被分為一個個的項目,就砍斷了一個個項目之間的聯繫。
比如說,你拜一個魯菜廚師當老師,學會了做魯菜;你拜一個川菜廚師當老師,學會了做川菜……你要拜十幾位老師,才能對中國菜有一個比較深入的了解。那麼,這要付出多少學費、時間和精力?你明白這裡面的荒誕性了嗎?所以,我們這些訓練者也只能像“中華小當家”一樣展開一場修行之旅,盡量學習更多的訓練方法和體育項目。
這談的是訓練的全面性。
有人會問:“那麼,如果我既練健美,又練瑜伽,相對於只練健美,我的訓練更加全面,對嗎?”也未必。如果你只是把一半的訓練時間用於健美,一半的訓練時間用於瑜伽,而沒有註意兩者之間的聯繫。那麼你做的是無目的的全面訓練。我們要注意訓練的集中,即有目的的全面訓練。瑜伽運動當中包含很多不同的成分:力量訓練,關節靈活性與穩定性訓練,靜態與動態伸展,平衡能力訓練,形態訓練……
剛開始學習瑜伽時,我們應該全盤接受。然後,在對瑜伽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後,應該做一個有機的選擇。比如說,如果你給自己的定位是力量與體能訓練者,你需要避開瑜伽中的腰椎與膝關節靈活性訓練動作,因為那些訓練對你有害無益。
三、反思生活方式
這一點是任何健美或力量訓練書上都不會提到,因此大多數人都不會去注意的一點。但它恰恰是訓練的最重要的一個前提。在健身房辦卡的人中,大多數是練了幾回或幾個月之後就不會再去了。也有一部分人,練了兩三年,肌肉初見輪廓,卻中途放棄了。這是為什麼?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選擇的訓練方式與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不相容的。
我們大多數人的工作時間是朝九晚五,下班之后買菜、做飯、吃飯,再看一會兒電視,就該睡覺了。看電視這項活動,可以換成看書、聽音樂等,但不太可能換成登山、釣魚、踢足球等。那麼,可不可以換成去健身房呢?如果換成去健身房,程序是這樣的:下班,坐公車,吃點麵包一類的,換衣服,訓練,洗澡,換衣服,坐公車,吃飯,睡覺。長此以往,訓練就成了一項負擔,人人都會產生排斥心理。這時候,應該看清現實,選擇與自己現有的生活方式相容的,而不是相反的訓練方式。
選擇健身房,盡量選擇離家和單位近的。如果實在喜歡一家很遠的健身房,應該減少去健身房的次數。即使有健身卡,家裡也應該準備健身器材。槓鈴、啞鈴、壺鈴、健身球、實心球、彈力帶,這些東西都不貴,人人都買得起的。
這個道理很簡單,但為什麼很多人沒有這麼做呢?他們的心理包括:已經辦了健身卡,不去就虧了;只有在健身房訓練才能長肌肉,在家練,那叫健身,不叫健美;在健身房訓練很酷,用社區的健身器材訓練很丟人。也就是說,他們訓練的目的是佔健身房的便宜,證明自己是真正的“健美者”,證明自己很酷,而不是取得訓練效果。
四、睡眠與生活習慣
健美訓練的三個要素是:訓練、飲食、休息。實際上,任何體育運動都離不開這三者。在休息當中,睡眠佔有很重要的地位。自由職業者和腦力勞動者當中,很多人有失眠的問題。失眠是個世界性的難題,治療方法多種多樣:藥物治療;睡前喝一杯牛奶或紅酒;睡前聽一聽節奏舒緩的音樂;睡前泡腳……但真正有效的方法只有一種:讓上床和起床時間固定下來。如果你某一天因為某種原因必須晚睡的話,起床時間也不能變。這樣,也許你第二天會感覺難受,但可以換來第二天晚上的一夜好眠,換來長久的、良好的生活習慣。
五、什麼是健美訓練?
根據我所看到的,人們對健美訓練的最大、最嚴重的誤解是:健美者應該採用健美訓練,正如力量舉選手應該採用力量舉訓練一樣。由於健美運動的特殊性,健美者應該把80%的時間用於常規力量訓練,把20%的時間用於健美訓練。如果你把這個比例顛倒過來,你的肌肉圍度永遠不可能提高。這裡指的是自然健美者。最基礎、最常規的健美訓練方法之一是:使用固定重量,每組做8次;隨著力量和肌肉的提高,逐漸增加每組次數;當你能夠每組做12次之後,提高訓練重量。初學者可以採用這種方法,因為初學者幾乎是怎麼練都能進步的。但用不了多時間,你就會遇到平台期。這個提高訓練重量的過程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如果發展力量真的這麼容易,那做一個力量舉選手豈不是太簡單了?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健美者,最好先把自己視為力量訓練者,把提高極限力量、爆發力、力量耐力作為訓練目標。
當你不關注長肉的問題時,反而更有可能長肉。
想想胖子們是如何長胖的?他們有拼命地把自己吃胖嗎?沒有,他們只是熱愛生活,熱愛美食。增肌也是同樣道理。
所以,我們在大多數時間裡,應該忘掉大多數純粹的健美訓練方法(名詞):力竭、欺騙動作、功率因子訓練法、泵感、快起慢落……
讓我們以臥推動作為例談一下這個問題。
總有人在問:怎麼每一篇介紹臥推動作的文章,說法都不一樣?到底哪一種是對的?
臥推動作正如任何一個力量訓練動作一樣,可以有很多種做法,不同的做法有不同的側重點。
力量舉臥推比賽動作是,肩胛骨大幅度縮回、下壓,脊柱反向彎曲。此時,手臂的動作受到了很大限制,雙肘只能緊貼體側,手臂幾乎只能將槓鈴筆直向上推起。這個動作很彆扭,因此,力量舉選手訓練時採用的並不是比賽動作,而是訓練動作。
力量舉臥推訓練動作是,肩胛骨小幅度縮回、下壓,脊柱保持自然的弧度。此時,雙肘靠近體側,即張開30-60度之間。將槓鈴接近於筆直向上推起。健美選手在80%的時間裡,也應該採用這種訓練動作。
極端化的健美臥推動作是:肩胛骨稍微上抬,伸出,雙肘張開,上臂與身體垂直。使槓鈴沿弧線移動,在頂點對準頸部。這樣有助於提高胸肌的活躍性,但只能使用較輕的重量,對肩關節有害,而且會影響原有的肌肉記憶。健美者在20%的時間裡,可以採用這種訓練動作。
六、訓練目標——掌握技術
很多職業運動員在退役幾年後,重返體壇,仍然能取得不錯的成績。而業餘愛好者一旦停練兩三年,就會變得跟普通人一樣;再回健身房的話,基本上是從零開始。這是為什麼?兩者的差別,除了天賦之外,就在於技術。
業餘愛好者們的兩個問題是:
1.沒有技術含量的訓練內容太多,花了太多時間去做機器訓練,孤立訓練。
2.不重視技術。很多人在問:“那麼多文章介紹深蹲的動作和要領都不同,到底哪一種是對的?”在他們看來,應該存在著一種最佳的深蹲動作,只要掌握了這種動作,後半輩子只需要反复練習這個動作就行了。他們不想知道某條要領的含義是什麼,他們眼中的訓練就是把鐵塊舉起來而已。
不重視技術的原因可能在於,他們認為去健身房是一種消費行為,就像去飯店、電影院一樣。自己辦了卡,教練理應指導自己長肉。如果自己需要動腦筋,那不是白辦卡了?什麼時候,等到他們明白訓練就像上學,老師講得好壞那是老師的本事,自己聽懂多少才是至關重要的,那也許就有救了
七、高頻率,大訓練量
職業選手和業餘愛好者的訓練方式,最大的差別在哪裡?是訓練量。
職業選手每天多則訓練七八個小時,少則兩三個小時。業餘愛好者平均每天只練半小時。假設你的訓練效果和強度奇高,比別人多一倍,那隻不過等於別人練一個小時,還是相差很多。一種常見的誤解是:初級訓練者應該每週訓練3天,高級訓練者可以每週訓練5-6天。
我的建議是,不管你的力量水平如何,每週都應該訓練5-6天,每天2-3次。
那麼,大訓練量一定對應著低強度嗎?不對。假如你從前每週進行2次的高強度訓練,現在可以不變,還是進行2次的高強度訓練,但剩餘的時間要用低強度訓練來補足。
有人可能會說:“那是職業選手的練法。”不對。你並不一定每次都要去健身房,也不一定每次都練一個小時。上班時間你可以抽工夫練一會兒俯臥撑,這也算一次訓練。
那麼,如果工作很忙呢?此時,你需要做出取捨。或者做一個好員工,或者做一個好的訓練者,世事很難兩全其美。
很多人意識不到的一個問題是:體能越差的人,越是需要很高的訓練頻率。那些手無縛雞之力的人,反而需要全天訓練,因為他們沒有能力完成連續一小時的高強度訓練。
也就是說,如果你是一個新手,你需要的是每週10-18次的低強度訓練;隨著力量和訓練水平的提高,逐漸增加高強度訓練的次數,減少低強度訓練的次數,但訓練頻率不變。如果你每週訓練3次,每次訓練一個小時。那就是說,你每週只有3個小時在做健美者應該做的事,其餘時間裡都像一個普通人一樣生活
八、全身訓練和上下肢分化訓練
這裡又涉及到一種常見誤解:分化越多的訓練,代表水平越高。新手應該採用全身訓練,高級訓練者應該採用五分化訓練。分化越多的訓練,越適合心肺功能差和用藥的人。自然健美者適合全身訓練和上下肢分化訓練。有人會問:“分化多,才能在訓練中集中刺激某個部位,然後讓它充分休息。”如果不用藥,沒人能完成一小時高強度的上臂訓練課。他們要么是使用的重量輕,要么是組間歇時間長,要么是放慢了動作速度,要么是做欺騙動作和小幅度動作。
另外,如果你今天練背,那胸部肌肉的確是休息了,但其他肌肉呢?大多數訓練動作都離不開核心、肩胛帶和前臂肌肉。如果你喜歡高分化,大重量的話,這些肌肉會過度疲勞。如果你每週練5天,採用五分化,以便每個部位都可以使用大重量,那就等於進行了5天大重量的核心、肩胛帶和前臂肌肉訓練。
九、室外訓練
很多力量運動的教練和運動員發現,增加室外訓練之後,成績提高了。這是為什麼呢?
找一個小房間,比如臥室或洗手間,做幾組啞鈴深蹲,你馬上會感覺呼吸困難,頭暈,心慌。這是因為,小房間裡的氧氣雖然還足夠呼吸,但你剛剛的急促呼吸使得小房間內裡的二氧化碳濃度迅速上升,只通過門縫的空氣流通很難使二氧化碳濃度馬上降下來。室內訓練的另外一個問題是甲醛。裝修、裝飾材料,衣服,日用品等雜物都在不停地釋放出甲醛等有害氣體。如果你只是安靜地坐著,你不會感覺室內的空氣有多糟,但運動時就不同了。這就好比,在一間煙霧騰騰的會議室裡開會,你感覺可以忍受;但如果讓你在裡面訓練,你一定不願意。室內訓練也是同樣的道理。因此,要盡量增加一些室外訓練。如果能在樹林里或水邊訓練,那更好。這一點,高爾夫球場和瑜伽學院做得最好。他們總是能及時發現、佔領那些風景如畫,空氣清新的地方。
十、勁的訓練
關於這一點,已經在前文《爆發力動作的分類》中有過說明,在這裡再做一點補充。
正如上文所說,快起慢落是純粹健美訓練方法,是我們在80%的時間裡不需要的方法。我們在大多數時候需要的是快起快落。更重要的是,如果養成快起慢落的習慣,對於運動能力會有很大的阻礙。另外,包括快起慢落在內的各種動作節奏訓練法,都會影響我們對訓練動作的注意力。爆發力動作才是我們的好朋友。
如果用動作速度來說明這個問題,可能會帶來誤解。因為動作速度會受到訓練重量的影響。所以在這裡稱之為勁的訓練。勁,在格鬥、球類運動等多種體育項目中都有重要價值。而且,在這些項目中,人們已經發明了多種與勁相關的名詞。但在力量訓練中,關於勁的訓練反而沒有專門的詞彙,這很不利於該訓練領域的進步。
十一、教學相長
常規的學習方法是:閱讀訓練相關文章,然後在訓練時認真思考,爭取把書本知識用於實踐。這裡面,學佔的比重太大。你必須先看到了一種新方法,才會嘗試在訓練中應用。這就帶來了兩個問題:1.太被動;2.即使你在訓練中應用這種方法失敗了,也得不出準確結論。因為,這種方法失敗,有可能是你沒有正確理解該方法,有可能是你它不適應你的身體特點,有可能是它不適合你當前的訓練水平和訓練階段……
為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增加一些活動:交流與教學。
凡是有兩三年訓練經驗的人,都感覺自己有足夠的能力給一個新手當教練。但如果他們真的嘗試一下,會發現結果並不像自己想的那麼美好。有些事,你以為自己已經想明白了,但當你在口頭向另一個人介紹它時,或者想把它寫成一篇文章時,會發現自己並沒有真正想明白。你所擁有的可能只是某種模糊的感覺。當你想提筆成文時,需要理清自己的思路,並且思考用什麼樣的表達方式才能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在這種梳理過程中,你會發現自己原有的想法存在的破綻,也許它是錯誤的,也許它只適合某一 類訓練者。
在教給別人的過程中,你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觀察訓練方法在他們身上的反應,再結合自己的訓練感受,才有可能對該方法形成一種比較客觀的認識。
在交流和教學的過程中,你可能會遇到很多有趣的事:有些人從不專門練習腹肌,卻有著不錯的腹肌;有些人進行了大量的腹肌訓練,卻看不到什麼腹肌有些人在硬拉時難以使槓鈴離地,有些人在硬拉時難以完成鎖定。有些人自以為正在向著大力士之路大步邁進,有一天突然發現,自己變得越來越笨手笨腳了,經常撞在家具和組合器械上。有些人深蹲像硬拉,有些人深蹲像表演後滾翻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