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健康★痔瘡癌變率高?腸癌迷思解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

痔瘡癌變率高?腸癌迷思解密

54歲的男性無慢性病亦無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經診斷發現在升結腸處有約3公分的扁平狀瘜肉,採用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治療,恢復情況良好,無復發現象。以往大腸直腸癌患者為切除扁平狀腺瘤性瘜肉,多以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 EMR )處理,但2公分以上的瘜肉切除往往受到限制,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可針對2公分以上的瘜肉切除,且出血量少、沒有體外傷口,患者復原速度相對較快。

良性腫瘤癌變比例高

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楊靖國表示,大腸的良性腫瘤就是瘜肉,年齡超過50歲以上相當常見,而但根據研究顯示,這種瘜肉日後演變為癌細胞的比例頗高,因此針對大腸內的瘜肉應重視並積極處理。

ESD(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適用於罹患早期大腸癌,扁平狀腺瘤性瘜肉大於2公分以上患者,平均住院天數約3-5天,術後第一個月需特別注意飲食狀況,建議以低渣飲食為主,避免吃易脹氣或不易消化的食物,並自行觀察是否有延遲性出血問題,若術後有產生腹痛或解便大量出血、解黑便等症狀,則需立即回診安排檢查。

有糞便出血、家族史 應定期接受檢查

根據2016年統計顯示,罹患大腸直腸癌人數已連續8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且人數逐年攀升,隨著癌症篩檢的普及率提高,大腸直腸癌的早期發現率也相對增加。由於早期消化性癌症並無明顯症狀,若輕易忽略而延誤就醫,會致使病情加劇,為減低罹癌機率,呼籲民眾若有糞便出血、家族史或符合癌症篩檢資格者,應定期接受檢查,才能早期發現妥善治療。

另外,楊靖國醫師表示,許多民眾也常認為痔瘡久了會變成大腸直腸癌,醫師表示,痔瘡與大腸直腸癌的致病成因不同,但因兩者都易有出血現象,所以常會被誤會兩者之關係,也有很多人以為是痔瘡出血,就醫後才發現是大腸直腸癌。此外,肛門癌也會有類似痔瘡的肛門腫脹、突起、出血等問題,建議民眾肛門口有異狀時也應就醫檢查。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冬至,不少媽媽都會準備應景的湯圓,除了象徵團圓之外,也表示增加了一歲,但市售包餡湯圓普遍高熱量,不管是甜的或是鹹的,一顆熱量動輒都是80~100大卡。因此營養師教民眾,想要吃得健康可利用,隨手可得的天然蔬果食材用來製作湯圓,取其含天然色素及植化素,不僅製作出來的湯...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哮喘是一種支氣管過敏的疾病,容易受到外來物的刺激,引起氣管收縮,導致胸悶、咳嗽等症狀出現,且嚴重時還可能會造成呼吸困難、缺氧、致命等,所以,每當氣候變化大時,都需要格外留意,而日前有項最新研究指出,小孩若常與父母一同睡覺,恐會增加哮喘、呼吸困難的風險。 與父母共床...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寶寶出生後,若發生腹部不斷腫脹、吐奶、未解胎便時,可要多加留意!日前有一名女嬰,在出生後便發生持續腹脹、進食後嘔吐、胎便未解的症狀,直到檢查後才發現,原來她罹患了少見的腸閉鎖扭轉,且小腸已發黑壞死達30公分,但所幸在緊急開刀切除,並接通腸子後,目前她已恢復正常。 ...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入冬首波寒流報到,為了防寒,暖暖包、電熱毯等用品紛紛派上用場,只不過提醒民眾,在使用時可要格外留意!日前,一名30歲的陳小姐,因生理期腹部疼痛,且多年來習慣以熱敷墊來緩解疼痛,但近2個月天氣轉涼,使用時間與次數增加,導致她的肚皮上出現了大片的網狀紅斑,經過就醫後發...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