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異位性皮膚炎易復發 每日紀錄可有效掌控

(健康醫療網/張郁梵報導)根據統計,全台灣0至14歲人口中約有5%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換句話說,全台約有17萬幼兒及青少年正受異位性皮膚炎所苦,且罹病人數近年來更有逐年攀升的趨勢。皮膚科醫師指出,異位性皮膚炎不僅難以痊癒,還很容易復發;因此,建議患者除了適度藥物治療和每日使用皮膚保濕劑的輔助醫療以外,也應搭配TPE治療性衛教(Therapeutic Patient Education),確實記錄每日皮膚和用藥狀況,避免反覆發作。

長庚醫院兒童皮膚科主任施一新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且容易反覆發作的過敏性皮膚疾病,好發於嬰幼兒身上,患部常出現在頸部、手肘皮膚皺褶處、手腕和膝蓋後方。不過每次病發後會有一段緩解期,通常在青春期時,症狀就會逐漸減輕,只有約20%的患者會延續到成人期;但即使好轉,若未作好皮膚日常保濕照護或改變生活環境,仍會再度復發。

施一新進一步說明,異位性皮膚炎最初只有在皮膚上出現一片發癢的紅色斑塊,直到某部份皮膚變得乾燥粗糙後,便會開始滲液、繼而結痂增厚。主要病因來自先天皮膚障壁功能缺陷、基因突變、免疫功能失調、環境因素、生化代謝異常等,導致患者一旦接觸到誘發因子便容易發病。

因此,相較於傳統發作再治療的消極作法,施一新建議患者應採取主動積極的治療方式,才能有效控制病情。像是進行間歇性或輪替性藥物治療、利用皮膚保濕劑滋潤肌膚、並搭配執行「TPE治療性衛教」,每日確實記錄皮膚保濕劑補充頻率、用藥狀況、是否有接觸誘發過敏物質或惡化因子等情況,並定期回報給醫師或諮詢師。透過醫病間積極合作,才能確實掌握病情狀況!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2046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47歲邱姓司機菸齡逾20年,上月發車前突然心臟一陣收縮、劇痛、直冒冷汗,忍痛走到辦公室後當場暈倒,送醫確診為急性心肌梗塞併主動脈瓣膜嚴重狹窄,經緊急置放支架、裝設葉克膜,並執行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總算「把命留下來」,讓家屬感激不已。主動脈瓣先天異常 併發冠狀動脈亞洲大學...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林詩恩/台北報導】在疫情影響下,以人為本的智慧化醫療服務成轉型主流,政府逐步開放數位醫療,醫療界得以借助科技力量,減低第一線醫護人員和患者的負擔,並完善病患的診療服務。因此,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台大分院與台灣微軟宣布結盟,計畫導入微軟多項前瞻技術解決方案,共同建立「智慧醫療協...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詩茜/台中報導】1名12歲男童2個月前發現左側脖子有腫塊,因一直未消腫且有壓痛感而來長安醫院就醫。小兒科主任陳震南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腫塊有4公分大,怕是惡性腫瘤,因此安排抽血檢查,幸好檢驗報告顯示為男童感染了EB病毒,虛驚一場,後續給予消炎藥腫塊就消掉了。 EB病毒感染並不算罕見 症狀...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疫情趨緩,今天無新增本土個案,指揮中心宣布餐飲業防疫大鬆綁,餐飲內用不限隔板或1.5公尺間距,且宴席開放離桌敬酒茶等社交互動,等於恢復正常營業狀態,但舞廳、三溫暖等場所仍不得營業。 ▲10月5日至18日維持全國防疫2級警戒。(圖/中央流行情指揮中心提供) 指揮中心副指...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