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消除黑眼圈的六大方法

中醫學認為:色黑入腎,因此不少人以為眼圈黑與腎有關,是腎虛的表現。誠然,在臨床中確有因腎虛而致眼圈發黑的患者,然而,眼圈發黑未必人人都是腎虛。

    過度勞累,長期熬夜,或化粧品顆粒潛入眼皮,以及眼瞼受傷引起皮下滲血,都能導致眼周皮膚代謝功能失調,使色素沉積于眼圈。而眼窩或眼瞼處靜脈曲張或長期眼瞼水腫,致使靜脈血管阻塞,也能形成眼圈發黑。

    眼圈發黑還有可能是一些婦科疾病的信號。有的婦女早起時發現自己的眼圈發黑,經久不消,這很可能是由痛經或月經不調引起的。祖國醫學認為,痛經或月經不調多因情志不遂、憂思悲怒、肝鬱氣滯、瘀血阻滯所致,或由起居不慎、經期感受風寒濕冷引起。而黑眼圈正是氣血運行受阻在面部的表現。經血量過多或患功能性子宮出血的女性,也易出現黑眼圈。

    一些慢性病也有可能導致出現黑眼圈。如慢性肝病患者,特別是肝功能不正常的患者,黑眼圈往往難以消退。慢性胃炎反復發作,引起消化、吸收功能減退者,眼圈也常常發黑。此外,動脈硬化、更年期綜合徵、大病之後體質虛弱、腎炎、腎功能衰竭、呼吸衰竭、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甲狀腺功能減退、柯興氏綜合徵等都會造成眼周微循環障礙,以致瘀血阻滯,引起眼圈發黑。

    防治黑眼圈最有效的方法是治療引起黑眼圈的原發病。同時採用下列方法,加強眼部血液循環,也有助于消除黑眼圈。消除黑眼圈的六大方法

 消除黑眼圈六方法:

    1.雙手對搓至熱,快速用手掌心按壓雙眼熱敷,如此反復十餘次,每天數遍,多多益善。

    2.經常用手輕輕按摩眼眶周圍的皮膚。

    3.用大拇指按壓太陽穴和涌泉穴3~4分鐘,每天2~3次,每晚臨睡前再用熱水泡腳,效果更佳。

    4.多食雞蛋、瘦肉、魚蝦、芝麻、花生、黃豆等食品,增加蛋白質、維生素A、維生素E的攝入,以滿足眼周皮膚對多種營養物質的生理需求。

    5.每晚用冷水、溫熱水交替敷眼部十餘分鐘。

    6.注意作息起居,做到生活有規律,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並經常運動改善新陳代謝,強化全身機能狀態。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在台灣,骨髓瘤多好發於70多歲老男人,主要是來自於骨髓的漿細胞惡性腫瘤;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血液科醫師陳尹愷指出,骨髓瘤徵兆較多樣性,包括貧血、骨頭痛、腎臟衰竭等,都為臨床上常見的患者前兆。臨床上,曾有1名70多歲的老先生,因貧血昏倒,緊急就醫後,醫師確診為惡性骨髓瘤所致,所幸...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根據統計,約占三分之一的婦女在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脊椎、髖部或腕部骨折等現象,且男性髖骨骨折率約是10萬分之238,女性則為10萬分之607人;嘉義基督教醫院骨科醫師周振銘指出,若為髖骨骨折,第1年死亡的機率約占10%至20%,且50%無法獨立生活,對家屬和患者都是不少負擔。造...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天氣太過潮濕,導致汗不易留出來,悶在體表,就容易使人出現頭暈等現象,以傳統中醫而言,又稱為風濕頭痛;台南開業中醫診所院長陳宥任指出,主要是因頭皮含微血管網,當表濕太重,就會使頭皮血液循環代謝變慢,促使頭皮缺氧造成緊繃,出現頭痛等症狀。尤其若濕氣太嚴重,也會間接影響腸胃功能,...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端午節將至,少不了吃粽子應景,可是要小心,若吃太多,恐造成脹氣、便秘等症狀;彰化基督教醫院二林分院中醫科醫師許博期指出,主要是因粽子為糯米所做,建議最好一天不要食用兩顆,才能避免脹氣等症狀。(照片來源/取自資料庫)臨床上,因吃太多粽子造成脹氣而看診的患者,多以30至50歲的...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