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饑餓時不洗澡。
人在饑餓的情況,血糖水平最低,無法保證洗澡時所需要的熱量消耗,所以,饑餓時洗澡容易出現頭昏眼花、甚至休克等癥狀。
2、出汗時不洗冷水澡。
因為冷水會過分刺激神經末梢,使毛孔突然收縮,容易發生毛細血管痙攣等癥狀。運動後渾身出汗時洗澡,還是宜用熱水。
3、泡浴時間不宜過長。
如果夏天泡浴超過1小時,冬天超過半小時,會使皮膚毛細血管過分擴張,血液過多地流到體表,會使大腦缺血。腦血管硬化、高血壓及心臟病患者甚至還會出現休克現象。
4、飯後不宜洗澡。
飯後洗澡不但不利於食物的消化,還會加重心臟的負擔。
5、不宜用堿性強的肥皂洗澡。
堿性強的皂液或肥皂如普通洗衣皂,會使皮膚表層失去微酸性,降低皮膚殺菌作用。所以洗澡應選用硼酸浴皂等中性肥皂或浴液。
6、酒後不洗澡。
酒後洗澡,體內儲存的葡萄糖在洗澡時會被體力活動消耗掉,因而糖含量大幅度下降。同時,酒精抑制肝臟正常活動,阻礙體內葡萄糖儲存的恢復。加上洗澡出汗失液,容易引起有效循環血容量不足,而導致虛脫。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