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注意:七種最易轉變為癌症的疾病!

 

注意:七種最易轉變為癌症的疾病!

 

癌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很多人一旦患上某種病,就害怕與癌症扯上關係。這雖然有些杞人憂天,不過一些常見病的確與癌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1.肝炎

雖然“病毒性肝炎患者只要活得夠久,最終都會患上肝癌”聽起來有點絕對,但它的確是肝癌的最主要誘病原因之一。因此,高危人群必須定期檢查,以早診早治。

  2.糖尿病

有研究者指出,糖尿病患者癌症的患病率高於非糖尿病患者,比較明顯的癌症包括子宮內膜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結腸癌、胰腺癌等。對此,專家分析認為,這與糖尿病患者中肥胖症發病率高有關,也與高血糖有關。另外,有研究表明,增加血胰島素水平的降糖藥也可能增加患者罹患癌症的風險。

  3.慢性潰瘍性疾病

口腔潰瘍、胃潰瘍十分常見,許多人常常不將這些“小病”當回事。但羅榮城表示,慢性潰瘍長期存在可能發生癌變。一般的口腔潰瘍,經過適當治療,7~10天就能痊癒,但如果同一處潰瘍數週甚至一個月還不見好,就可能和口腔癌關係密切了。 “胃潰瘍也是這樣,如果反復發作,胃黏膜反复受到破損刺激,就可能會惡變,發生胃癌。

  4.宮頸糜爛

調查發現,有宮頸糜爛的女性,宮頸高度病變發病率顯著高於無宮頸糜爛者。專家指出:“宮頸癌症狀與宮頸糜爛表現很相似,因此很容易被忽視,需要格外警惕。”

  5.甲狀腺結節

甲狀腺結節的發生與年齡、性別和頸部放射線照射史有關。統計顯示,女性甲狀腺結節的發病率是男性的4倍。多發性甲狀腺結節多為良性,單個甲狀腺結節,更偏向為惡性,因此如果發現甲狀腺有腫塊,要及時去醫院檢查確診。

  6.​​胃腸道息肉

許多胃腸道癌是由息肉演變而來的,尤其是腺瘤性結腸息肉,癌變率更高。有調查顯示,結腸息肉患者結腸癌發生率比一般人群高3~5倍,多發者可高出10倍。專家指出,胃腸道息肉癌變受多種因素影響,如大小、類型、數目等,一經確診即應治療。

  7.乳腺囊性增生

據統計,腺瘤樣增生長期不癒的病例中,約20%可惡變,囊性乳腺增生的女性患乳腺癌的機會是健康人的4倍。患乳腺囊性增生的患者要定期檢查,以便及早發現有無癌變。

相關推薦

在美國造成數百人死亡的病菌「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已被美國衛生部門列入「緊急威脅」,感染病例急速上升到587例,有5成在90天內死亡。最近中國也傳出18名感染病例,均為院內感染。 耳念珠菌於2009年在日本首次被發現,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表示,這是1種新興病原體,可能對全球公共...

閱讀詳情 »

由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及7-ELEVEN合作的《救救肝苦人》「把愛找回來」公益募款活動,邀請到八點檔「大時代」女主角同時也是87樂團鍵盤手的王瞳擔任愛心大使,王瞳表示自己的爺爺當年是屏東農會畫畫、採購以及推廣課課長,因為當時沒有影音及印刷,所以農會要教育農民預防病蟲害,只能用畫圖將害蟲畫出來,常常作畫...

閱讀詳情 »

冰凍的母奶該如何加熱才不會破壞母奶中的營養成分呢?需要煮沸殺菌在放涼嗎?寶寶可以喝溫度偏涼的母奶嗎?高雄市立鳳山醫院營養治療科廖嘉音營養師表示,冰凍過的母奶需要加熱後方能給寶寶飲用,但解凍、加熱時應注意避免溫度過高,且解凍後的母奶應於24小時內喝完,若未喝完也不可再重複冷凍存放,以免滋生病菌。  冰...

閱讀詳情 »

厚片土司塗抹花生醬是許多人最愛的早餐;熱騰騰的豬血糕、潤餅、刈包出籠時,撒上一些花生粉,堪稱人間美味,不過,毒物專家顏宗海指出,台灣氣候高溫潮溼,花生製品容易遭黃麴素汙染,進而產生黃麴毒素或赭麴毒素,不可不慎。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表示,花生米、花生粉、花生糖、花生醬等花生製品,如...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