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注意!身體這裡有腫塊太危險了!!

注意!身體這裡有腫塊太危險了!!
身體腫塊要注意。

其實身上長腫塊的事情時常會發生,大多數腫塊都是對身體無害的,不必過於擔心。可是並不是所有的腫塊都是這樣呢?以下提醒您,如果身上5個地方腫塊,千萬不可忽視。

注意!身體這裡有腫塊太危險了!!
乳房腫塊。(圖/百度)

90%乳房腫塊為良性,但要注意,如果乳房的形狀、大小、手感發生變化,乳頭或乳房周圍的皮膚出現了皺褶、凹陷、顏色變紅、溢乳,或是單側乳房感到疼痛或不適,要及時就醫。

當你摸到腫塊時,怎麼判斷未來會不會變癌症?

糟了!摸到乳房有腫塊,而且還會痛,會不會是乳癌?

這是許多女性的困擾和擔憂,也是她們最常向乳症專家抱怨的問題。

先別慌,八、九成的腫塊都屬良性,90%乳房的疼痛也與癌症無關,女性隨著年齡增加,乳房結構也會隨之變化,因而出現不同的良性問題。

年輕的女性因為荷爾蒙分泌旺盛,產生的症狀較明顯,讓人誤以為良性疾病只發生在年輕女性身上。

雙峰的問題繁雜,無論是坊間廣告或是網路資訊,都流傳一些可能影響乳房健康的因素,但乳症專家都強調,會產生良性疾病與家族遺傳、乳房大小,或者是胸罩上的鋼絲都無關。、

最常見的良性問題包括疼痛、腫塊,以及乳頭有分泌物。

雖然大部份良性疾病與癌症關連不大,也不會威脅生命,但仍有些會干擾患者生活或者乳房美觀,還會干擾乳癌的診斷,甚至有極罕見的病例與癌症有關。

怎麼辦?要拿捏不過度焦慮,也不掉以輕心的分寸,唯有好好認識這些有點煩又不太煩的問題。究竟良性問題有多普遍?美國癌症學會有一個統計數字顯示,如果把每個婦女的乳房組織放到顯微鏡下觀察,會發現10個女人當中,有9個有良性的乳房改變。

乳房像一對倒扣的杯子,杯內主要由腺體和支援性的組織搭蓋而成。

每一側乳房內有15~20個乳管系統,其中包含分泌乳汁的乳小葉,還有輸送乳汁到乳頭的乳管。

撐起雙峰的鋼筋水泥則是充滿在腺體與腺體間的脂肪組織和纖維結締組織。這些組織中的任何一個地方,都可能產生生理的變化和病變。

注意!身體這裡有腫塊太危險了!!
腹股溝的腫塊。(圖/百度)

霍奇金氏淋巴瘤可導致腹股溝的皮膚下出現無痛腫塊,症狀還包括夜間盜汗、發燒、疲勞、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皮膚發癢和出疹子。

霍奇金淋巴瘤(HL)是惡性淋巴瘤的一個獨特類型,是青年人中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病變主要發生在淋巴結,以頸部淋巴結和鎖骨上淋巴結最為常見,其次是縱隔、腹膜後、主動脈旁淋巴結。病變從一個或一組淋巴結開始,很少開始就是多發性,逐漸由臨近的淋巴結向遠處擴散。晚期可以侵犯血管,累及脾、肝、骨髓和消化道等處。

霍奇金淋巴瘤與其他惡性淋巴瘤不同,具有以下特點:

1)病變往往從一個或一組淋巴結開始,逐漸由臨近的淋巴結向遠處擴散;原發於淋巴結外的霍奇金淋巴瘤少見。

2)瘤組織成分多種多樣,含有一種獨特的瘤巨細胞即Reed-Sternberg細胞(R-S細胞)。瘤組織中常有多種炎症細胞浸潤和纖維化。

 

多由皮脂腺囊腫引起,通常不會致癌。但也可能是白血病或霍奇金氏淋巴瘤的先兆,特點是常位於脖子的一側,質地堅硬。喉結附近的腫塊如果持續增大,三周還不消退,應及時去甲狀腺專科門診就醫。

 

【大脖子病與「碘」恐慌】

缺碘會得「大脖子病」,這個中國古書早有記載。《莊子》中就有關於「癭病」的記載,這種病以「頸前喉結兩旁結塊腫大」為特徵;晉代的葛洪在《肘後方》中也有用海藻浸酒治「癭病」的記載。1920年代,一位醫生在醫學雜誌上報告了自己利用每日9毫克碘劑治好少女甲狀腺腫大的病例,人們開始用碘治病。

1994年下半年,中國的全民食鹽加碘開始在各地陸續普及,在當時的《食鹽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條例》中曾明文規定:兩部分人群——高碘地區人群和因治療疾病(特別是甲狀腺疾病)不宜食用碘鹽的人群不食用碘鹽,這部分人群可到鹽業部門專設的商店購買不加碘的食鹽。

注意!身體這裡有腫塊太危險了!!
肛門腫塊。(圖/百度)

痔瘡最多見,但有時可能由腸癌引起。如果伴有便秘、腹瀉、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昏睡、陣發性眩暈和腸道排空感異常等症狀,一定要去看肛腸科醫生。

注意!身體這裡有腫塊太危險了!!
肩部腫塊。(圖/百度)

多為脂肪瘤,它質地柔軟表面光滑,屬於良性腫塊。不過,如果脂肪瘤壓迫神經造成疼痛,需要手術切除。

脂肪瘤(lipoma)是由增生的成熟脂肪組織形成的良性腫瘤。多見於40~50歲的成年人。瘤體質地柔軟,圓形或分葉狀,位於皮下,可以推動;瘤體大小不等,小的如棗大,用手摸方能觸知,大的可隆起皮面,但表面皮膚正常。腫瘤單發或多發,見於體表的任何部位,以肩、背、腹部為多見。多無自覺症狀。血管脂肪瘤為一特殊類型的脂肪瘤,以年輕人較為多見,好發於下肢,可自覺疼痛,觸之亦有壓痛。

 

 

---

via http://jingyan.baidu.com/article/5552ef47d85890518ffbc9e2.html

 

相關推薦

國內COVID-19本土疫情趨緩,雙鐵鬆綁調整乘載率上限至8成、室內外運動場館及游泳池淋浴設施也有條件開放。不過KTV、酒吧、夜店等娛樂場所仍未開放,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日表示,網咖、電子遊戲場所未來應該屬於較早開放的一項。全國疫情二級警戒延至9月6日,但疫情趨緩,指揮中心陸續鬆綁防疫...

閱讀詳情 »

由鴻海、台積電、慈濟,採購的BNT疫苗,首批93萬劑已在今早7時左右抵台,外包裝和原先代理商上海復星曝光的登機照不同,少了印有簡體字「复必泰」的布條,對此陳時中下午解釋,政府為受贈單位,布條移除由買方決定,而知名媒體人周玉蔻則力挺移除布條行為,更說此舉是「維護台灣主權、尊嚴」!首批93萬劑BNT疫苗...

閱讀詳情 »

疫情指揮中心今(2)日公布1例本土確診、4例境外移入。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明,其中有2例是突破性感染,1例已接種3劑疫苗,包含1劑AZ疫苗及2劑BNT,另一例則是接種2劑俄羅斯疫苗「衛星-V」。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4例境外移入個案,分別自美國(案16113、案16115)、俄羅斯(...

閱讀詳情 »

台灣首批BNT疫苗已於今天清晨抵台,疫情指揮中心規劃將優先開放給18歲至22歲年輕族群優先施打,不過,85歲以上長者的第二劑即將在9/7滿12週,有外界質疑此次接種順序亂掉。指揮官陳時中回應,先前已優先開放給年長族群,但是年輕族群過了這段時間後,就沒有機會可以施打,所以才會優先開放。今天在全國防疫記...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