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李坊芸報導)74歲的梁先生,今年5月抽血檢查發現,肌酸酐指數上升,腎絲球過濾率(eGFR)下降,幾乎來到要洗腎的階段。醫師表示,慢性腎臟病早期常沒有症狀,但若出現「泡」、「水」、「高」、「貧」、「倦」五大徵兆,就要小心腎臟恐出問題,應盡早就醫。
收治這位梁先生的台南市立醫院腎臟內科醫師李文欽表示,患者的雙側輸尿管狹窄合併雙側水腎,透過腎臟積水引流,並放置雙J輸尿管導管,腎功能已慢慢回復,免於洗腎的命運。
根據美國腎臟病登錄系統(USRDS)報告指出,台灣的尿毒症盛行和發生率在2001年是全球第一名。2008年台灣學者研究顯示,國人罹患慢性腎臟病的比率為11.9%,可推估出台灣地區有超過200萬人患有慢性腎臟病。
李文欽指出,慢性腎臟病因為早期少有症狀,常容易被忽略,若出現小便多泡沫、水腫、不明原因高血壓、不明原因貧血、不明原因疲倦,就要特別小心。一旦到了尿毒症時期,可能出現口腔異味、嘔吐、呼吸困難、心律不整、抽搐、意識障礙等症狀,這時就須洗腎或腎臟移植。
造成慢性腎臟病的原因很多,包括糖尿病、高血壓、痛風等慢性病;免疫疾病、不當服用藥物、尿路阻塞都可能引起腎臟病變,以及如家族性多囊腎等遺傳性腎臟病變。李文欽醫師強調,想預防慢性腎臟病惡化,可從生活型態開始調整,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並停止抽菸和規律運動,特別要注意的是,飲食中必須限制蛋白質及鹽份含量,並做好血壓、血糖、血脂肪控制。此外,必須避免腎毒性藥物,如非固醇類止痛藥(NSAIDs)、放射線顯影劑、腎毒性抗生素、含馬兜鈴酸中草藥等,以免對腎臟造成傷害。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7375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