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舒壓★楊俐容:最自然、真實的自我(張老師月刊436期)

楊俐容:最自然 真實的自我 張老師月刊436期

口述整理=陳怡璇 攝影=李昌元

 自我們出生的那刻起,「內在小孩」所包含的各種情緒感受和需求欲望也隨之開展,是人與生俱來且終身相隨的課題。然而,成長過程中,我們身處的社會環境、教育體系和主要養育者,未必那麼瞭解、貼近這「人性基底」,當他們待以錯誤方式,使其部分遭受否定或拒絕,種種負面情緒與挫敗經驗累積,人基於趨樂避苦的天性,會將其壓抑到潛意識的地窖,「內在小孩」與自我也就漸行漸遠。

楊俐容:最自然 真實的自我 張老師月刊436期

 威力十足的內在小孩

「內在小孩」成為我們「未覺察的存在」。當人格的其他成分(如心理分析論的自我Ego、超我Superego,交流分析論的成人Adult、父母Parent,或其他學派種種不同名稱)開始發展時,處於潛意識、非理性系統運作的他,因不被覺察重視,便無法與其他系統和諧並存,而改以各種奇怪偽裝出來闖禍,為生活帶來強大的威脅或破壞,防衛機制、人生腳本、情緒地雷等,就是最常見的型態。

首先,他會影響「自我效能」的展現。自我概念會變得不真實、不健康,如:無論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如何,始終覺得自己不夠好,進而影響到自我潛能的發揮。

其次,面臨決策時,人多以感性、理性兩套系統共同決定,其中必須有個轉換、整合的機制,幫助我們在兩者間做合宜的掌握、判斷,甚至能夠在兩系統間「出入自如」,決策才能最佳化。內在小孩的失控,將影響自我的判斷和選擇。

自我無法統整,還會影響「人際關係」,尤其是親密關係。最常見的是「莫名其妙」的情緒,不知自己或對方在生什麼氣?這無名火,往往也是「內在小孩」失聯所造成的結果。

更嚴重的是對自我「生命態度」的影響。兒時單純的快樂與悸動,對事物的感受、想像和創造的欲望,是讓人感受「活著真有意思」的重要元素。當「內在小孩」被過度壓抑,也就失去鮮活感受,生命一片荒蕪,徒留「行屍走肉」般的無意義感。

 傾聽內在小孩的吶喊

許多人以為,情緒來了,就是「內在小孩」在作祟。事實上,人在成長過程裡,難免遭遇失敗挫折、逆境瓶頸,隨之相生的難過沮喪憤怒悲傷等負面感受,都是「內在小孩」的反應。但情緒本身不會惹禍,唯有過度壓抑或失控,才可能導致他跑出來作祟。

因此,當我們要確認困境是否來自失聯的「內在小孩」,必須先從客觀的角度檢視,比如透過壓力指數表,檢測自己正面臨的壓力總值是否超過一般人的承受度,客觀挑戰確實很大;又或者自己的情緒感受是否來自天生氣質,如:敏感度高、反應度強、持續度久等特質,造成多愁善感的習性。這是本質差異,不是與「內在小孩」失聯才產生的問題。

將客觀因素排除後,再看看自我情緒感受是否太強?太久?一觸即發?來得太快?難以掌握?這些都可能是「內在小孩」的求救訊息。另外,無論是自我展現或人際關係,當生活中重複出現某些劇碼,如老是被打壓、被孤立、經常遭背叛、永遠受忽略等,也可能與「內在小孩」在成長過程中所碰到的課題有關。若某些自然正常,所有人都會有的情緒主題,如難過、憤怒、害怕等,不曾在自己身上出現,或是發生頻率過高,就請側耳傾聽,極可能是來自他的吶喊。

 先鬆動,才能流動

「內在小孩」被禁錮的人,通常比較固著僵化,想要改變,必須先鬆動,才能流動;而鬆動的最大關鍵在於「頓悟」,也就是「我感知到了」,這是內在小孩追尋自由的過程中,最重要也最困難的一點。

人在成長過程中學習各種知識、發展出理性思考,不表示就能因此充分理解自我。所以,多接觸與「人」相關的知識與智慧,或是透過自我測驗去發掘自我「盲點」。承認「永遠有尚待回溯探源的自我」,才可能往前走。

愛的追尋是「內在小孩」的原始動力之一,人際關係也是「內在小孩」最無所遁形、最容易出來搗亂的場域。所以,碰到他人的回應時,稍停一下,讓過去的防禦習慣,好比「我哪有」、「你自己還不是」等回應緩一緩,抱持好奇的態度自問:是什麼樣的行為,讓對方覺得我是這樣的人?或者把面具拿開,大方地進一步詢問對方,都不失為解放「內在小孩」的良方。雖然剛開始很難「悅納」別人的回饋,但至少先做到「接納」,為自我探索保留可能性,就比較有機會頓悟、鬆動。

鬆動後,還要讓這生命的源頭活水能夠流動,就必須透過一些技巧:

*聆聽內在的聲音。留出一定的時間與空間給自己,花時間和自己對話。就像只會生氣的孩子,我通常會給他一張情緒字典,讓他找找看,除了生氣,還有哪些詞彙也很接近他的感覺。瞭解自己的真實感受、提升對情緒的敏感度,就有機會打破過去只有某些情緒被允許表現的束縛。

*回溯既往。書寫童年、聽長輩說說自己的往事,也可能找到很好的線索,瞭解在成長過程中,這些情緒是如何被壓抑,劇碼又是如何不斷被強化,以至發展出現在的模樣。

此外,倘若面臨的困境很大,獨自在黑暗中摸索,很難找到有光的出口,那麼,透過諮商「借力使力」,幫助開啟自我追尋與修練管道,也不失為方法之一。

療癒、和好,渡之不息的過程

內在小孩就是最自然、真實的自我,當我們允許他存在,並與其他系統通力合作,才不會消耗太多的生命能量去掩飾每個不真實或刻意的表現,也才有機會自我實現,活得更自在。

但是,壓抑的內在小孩就像一塊傷口,久了會結痂,或者習慣那樣的痛法。所以,當我們注意到他的存在,並想往深處探尋時,就仿如把瘡疤揭開,可能帶來無法想像的劇痛。面對過去不愉快經驗的再次湧現,我們可能抗拒,甚至想放棄。假使有足夠的勇氣走下去,也可能因過去烙印的負面經驗過於痛苦而受到「二度創傷」。此時若沒有足夠的支持力量,或無法將這小孩安置到生命裡適切的位置,就很可能後繼無力,走不下去了。

其實,探索內在小孩、與自己和好的路徑,並非否極泰來,而是有如線香,在一層又一層的迴圈裡,否泰交替出現;有時似乎已經和內在小孩相遇,進而突破、安頓,產生內在狂喜,下一刻,又可能遭逢其他的問題。然而,這樣的過程裡,每一回的來來去去,都帶領我們通往更深層的自我課題。如果每一次的「找」到自我,能讓自己在下段旅程中更容易感知他的存在、更快跳脫困境,那麼,就要肯定自己的小孩正在茁壯。清理、療癒、和好的過程裡,也會多一份「耐心」。

佛經裡有句話:「雖渡眾生,實無所渡;雖無所渡,渡之不息。」意指若非自我發願,即便佛陀也無能引渡;相對地,做為一位引渡者,無論受渡者走不走得過,永遠都要提供「支持」。我覺得放在內在小孩的療癒,也是不變的真理。鼓起勇氣跨越後,還要有永恆地「盼望」:告訴自己這是一條漫長的路,就算擁有再好的資源,也不可能一次到位;因此,要給自己「渡之不息」的療癒過程。

           

 雖然挑戰自我舒適圈,是找到內在小孩的必經過程,但切記,千萬「不要過分勉強」。如果這場戰役會把自己打得頭破血流,但不至倒地不起,表示自己還有「能耐」承受;可是,如果會將自己完全打倒在地,那還是等能量蓄足後,再來挑戰這道關卡吧!

楊俐容:最自然 真實的自我 張老師月刊436期

*本篇文章由《張老師月刊》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推薦

暴怒、焦慮不安、恐懼、猜忌……舒緩壞情緒,按壓5秒就見效!隨時隨地為自己釋放情緒、消除不安、回復平靜,找回身體健康安定力。 你知道嗎?失控的壞情緒,都是因為腦中「調整感情的機能」沒有確實發揮作用的關係。只要腦正常運作,不快的感情就會自然消失。 那要怎麼樣才可以順利控制大腦...

閱讀詳情 »

【圖文提供/魅麗雜誌】 與大師對談 專訪蛻變遊戲教育總監瑪麗.英格利斯 與靈性連結 打造扎根落地生活 一個落實身心靈健康的社區有多令人嚮往?看看蘇格蘭東北角莫瑞斐斯海岸邊的芬活生態村(Findhorn Eco-Village)就知道。 一九六O年代,失業的三個大人帶著三個小孩,住在拖車裡,透過冥想、...

閱讀詳情 »

【圖文提供/魅麗雜誌】 發行人的話-賴佩霞 改變從支持開始 一位令人敬佩年近七十,為了在小孫女面前無法掌控自己情緒而懊惱萬分的奶奶,紅著眼對我說:「我知道我這樣很不應該,但是我就是不知道要怎麼改,只要小孩不聽話,我的火氣就很大。看到她受驚嚇的樣子,我真的很捨不得。」 第一次見到奶奶,堅毅的背脊及眼神...

閱讀詳情 »

【圖文提供/魅麗雜誌】 社長隨筆 對應外境的實修場 截稿前,剛結束印度朝聖之行,當初只是很單純想去印度看看,沒有任何想法也沒做功課的就出發了。 行程開始導遊只跟我們說,印度跟我們來自的地方很不一樣,請大家只是用眼睛去看就好,請先不要有任何想法,只是去看;另外路邊討錢的小孩,請不要給他們錢。 當我們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