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有症狀才檢查?便便型態改變 當心大腸癌已找上你

有症狀才檢查?便便型態改變 當心大腸癌已找上你
台灣藝人余天的女兒余苑綺年紀僅31歲、平常作息正常,卻驚傳罹患直腸癌第二期,再次讓社會大眾拉高對腸癌的重視。台灣國民健康署署長邱淑媞表示,大腸癌自民國95年以來,發生人數已經是所有癌症中暫居首位。她提醒民眾,大腸癌與直腸癌早期無明顯症狀,民眾應定期檢查,別等到有症狀才檢查,延誤治療,錯過黃金治療期。

余苑綺緊急完成開刀手術,已順利將直腸腫瘤取出,術後她在個人臉書粉絲團PO感謝文,謝謝大家對她的關心。余苑綺平常注重養生、早睡早起且不菸不酒,卻惹癌上身,令家人、朋友們難以置信。

根據台灣國民健康署100年統計分析30-34歲大腸癌發生率為每10萬人有7.7人,隨著年齡增加發生率也倍增,50歲以上,高達每10萬人有74.1人罹患大腸癌。台灣國健署署長邱淑媞表示,大腸癌發生人數自民國95年以來,已是所有癌症發生人數的第1名,同時是十大癌症死亡原因第3位,每年發生人數約計14000人,死亡人數超過5000人。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大腸癌防治最重要的原則。0-1期大腸癌治療,五年存活率高達8成以上(81-87%),第三期大腸癌五年存活率則不到6成(56.9%)。

邱署長進一步指出,研究已經證實,定期透過簡單的糞便潛血檢查,可以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2-3成,因此,台灣國健署自93年起,針對發生率較高的50歲以上民眾,提供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

邱署長表示,新型糞便潛血檢查是安全、簡單又準確的篩檢工具,沒有侵入性、不會有疼痛感,檢查前也不必限制飲食,非常方便。根據國健署的統計,102年全年共有102.8萬人接受篩檢,陽性個案逾8.1萬人,發現息肉個案數2.6萬人及大腸癌逾2,000人。

大腸癌發生和個人生活型態有密切關係,家族中有人得過腸癌,得病的機會也比較大。由於大腸癌和直腸癌在早期常無症狀,隨著病情的進展愈發嚴重,等到民眾發現有異常時,例如解血便或大便型態改變,常為時已晚。

邱淑媞呼籲,民眾要去除「有症狀再檢查」的舊觀念,應該是「嘸症頭嘛愛作」!她提醒,50-74歲的台灣民眾,每二年可至台灣國健署合約醫療院所或衛生所,接受一次政府補助的免費大腸癌篩檢;另外,未滿50歲者,如果有個人、家族息肉症或大腸癌病史,建議諮詢專科醫師意見,是否提前接受大腸鏡檢查。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內出現有民眾預約了打疫苗,最後卻沒出現,導致「殘劑」不得不被丟棄的浪費現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5)日上午宣布全面鬆綁,即日起開放18歲以上國人就能候補打殘劑,但究竟怎麼排隊?怎麼候補?大家仍霧煞煞,陳時中下午進一步公布原則,下放所有權限給地方政府跟醫療院所...

閱讀詳情 »

中國今日新增24例COVID-19確診,7例疑似病例,全部都是境外移入。其中上海、四川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各有1例從台灣輸出的案例。上海衛健委通報,24日新增6例境外移入確診,其中1例來自台灣。該案例為中國籍,在台灣工作,21日自台灣出發抵達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入關後即被集中隔離觀察,期間出現症狀,綜...

閱讀詳情 »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又有新的武漢肺炎變異株?原本0確診許久的屏東縣,昨(23)日又出現1例確診個案,疫調後發現源頭是一對從秘魯返台的祖孫,這種變異株的名稱叫「Lambda」,正在秘魯延燒,讓外界擔憂,台灣會不會因此淪陷;而Covid-19突變株「Lambda」目前已在29個國家/地區現蹤,世界衛生組織...

閱讀詳情 »

資深媒體人周玉蔻今日獨家爆料,週末又有疫苗來台,她也提到立委王定宇臉書昨天晚上貼文似乎就有透露疫苗要來台。日本今日上午宣布追加提供100萬劑AZ疫苗給台灣,王定宇在臉書發文「週末第一件好事發生了」,網友則留言「還有第二件嗎?」王定宇昨日在臉書簡短發文「快要週末了,期待有美好的事情會發生!」底下留言猜...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