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有人說味精是「害人精」,不能吃,這是真的嗎?

味精,很多地方也叫做「味素」、「味粉」或者「味素粉」,顧名思義,就是跟味道有關的。是我們常用的一種家常調味品,主要功能就是是用來增加鮮味的。雖然這麼普遍,但是也許你並不知道他的誕生時間距今也就僅僅一百多年,它是1909年被一家日本公司所發現並申請專利的。

問題是,現在很多人對味精持有不同的看法。

不喜歡味精的人認為,味精畢竟不是天然的,而是經過一系列化學反應獲得的。眾所周知,當今社會,就算是天然的蔬菜水果,很多都還經常出現問題,更何況是非天然形成的。所以他們更熱衷於食物的原汁原味,喜歡自然出的甘甜。就算是需要鮮味,也可以通過一些天然帶鮮味的食物(如海鮮類)獲得,而不是添加味精。甚至在他們看來,味精是「害人精」,吃多了,對身體是百害而無一益的。

有人說味精是「害人精」,不能吃,這是真的嗎?

喜歡的味精的人則認為,味精能增加食品的鮮味,從而增加美味,引起人們食慾。而且現在的味精當中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鈉,是以玉米澱粉、大米、小麥澱粉、甘藷澱粉等糧食為原料,通過微生物發酵、提取、精製而得的,所以是安全健康的。

其實,早在很早之前,央視就對味精有過正式的報導。當時營養專家也澄清,味精對人體健康絕對沒有任何損害。同時,味精雖然沒有直接的營養成分,但是它能提高鮮味,增加食慾,從而間接促進人們從美食中獲得營養。另外味精中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鈉)還具有治療慢性肝炎、肝昏迷、神經衰弱、癲癇病、胃酸缺乏等病的作用。

所以說,只要應用得當,注意一些使用方法,那味精還是我們的「好朋友」的。

有人說味精是「害人精」,不能吃,這是真的嗎?

1、炒雞蛋時不用味精,因為炒雞蛋時加入鹽後,就能產生味精的效果,所以不用多此一舉。

2、炒菜時,在油炸、爆炒時都不宜加入味精,應該菜快出鍋時加入。因為在高溫(大於120℃)下,味精會分解,不但失去鮮味,而且還會產生毒素,危害人體。

有人說味精是「害人精」,不能吃,這是真的嗎?

3、用高湯烹製的菜餚,不必使用味精。因為高湯本身已具有鮮味,過猶不及。同樣地,也不要每道菜都用味精,適可而止。

4、對酸性強的菜餚,如:糖醋、醋熘菜等,因為味精不容易溶解,所以不宜使用味精。因為味精遇鹼會產生氨水臭味,所以在含鹼性原料的菜餚中也不宜使用味精。

 

via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根據世界過敏組織報告,全世界有20至30%的人因過敏而困擾。引起過敏的過敏原有很多種,包括食物、花粉、塵蟎、黴菌、寵物毛髮等幾十種,其中很多過敏原都能在室內找到蹤影。家居環境中,每天都充斥著各種過敏原。當我們吸入這些極小的顆粒物後,便可能誘發過敏反應,包括過敏性鼻炎、濕疹、...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在台灣,40歲以上民眾每10人中有3.5人有代謝症候群,增加罹患糖尿病、腦中風等慢性疾病風險。民眾多半認為,代謝症候群只要飲食控制,就能避免罹病風險,其實根據研究指出,代謝症候群也與憂鬱症正相關。主因憂鬱症患者飲食上,多為高脂肪、高糖飲食,加上少運動。憂鬱症成代謝症候群...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台中70歲洪伯伯曾因接受腦室腹腔引流管手術,造成顱內低壓,以致輕微撞擊便易導致顱內出血;另63歲賴先生則因劇烈頭痛,合併耳鳴與頸部僵硬就診,發現為自發性腦脊髓液滲漏,兩人均確診為「顱內低壓症候群」,所幸經過神經外科手術治療後,症狀皆立即獲得改善,不再為顱內低壓所苦。癲癇...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78歲的C先生長年都有很多紅色、褐色及白色斑塊在軀幹處,起先這些皮疹並無症狀,直到有一處紅色斑塊越來越厚,甚至凸出來形成腫瘤狀、碰到容易流血。C先生才到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找主治醫師鄭百珊治療。皮膚如雨滴打在土上 竟是皮膚癌症經鄭醫師切片診斷,紅色腫瘤為一皮膚鱗狀細胞癌,...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