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最佳的補水方式竟然不是喝水而是喝「這個」....所有女生要皮膚水水的一定要看看!太晚知道了....

最佳的補水方式竟然不是喝水而是喝「這個」....所有女生要皮膚水水的一定要看看!太晚知道了....

以下圖片來源

水對生命很重要,人體66%都是水,連頭髮都含15%的水分。中國說「飲食」,飲在食前,三天不吃沒問題,三天不喝,多數人就小命不保了。而且最近很多小伙伴說皮膚乾燥,大便也不爽,春天易燥,一定要補水。

 

暫且不談潤膚、食補,先來個最簡單的問題:蒸餾水、白開水、自然界的水,你通常喝哪種?其實喝水也有許多講究呢。

 

身體裡的「水循環」

 

生理學的水液代謝很簡單,胃腸吸收,進入血液循環,經由腎臟過濾,部分進入膀胱成為尿液,排出體外。但是這套理論卻無法解釋,為什麼人有時候口渴也不想喝水,或者喝水很多但也不解渴,甚至喝了很快就去廁所。

 

再來看看中醫的水循環理論:

 

飲入於胃,遊益精氣,上輸於脾,脾氣精散,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素問·經脈別論》

 

水在胃腸吸收後,靠脾、肺、腎的共同作用,把水氣運化到全身。其中最為關鍵的是腎之陽氣,彷彿體內的爐火,將水液蒸騰散佈,如果腎陽不足,最常見的就是怕冷的人,喝進去的水從尿液快速排出了,水並沒有升騰滋潤全身。所以不是你缺水,而是你的身體不能有效的利用水,腎虛的人身體存不住水。

 

最佳的補水方式竟然不是喝水而是喝「這個」....所有女生要皮膚水水的一定要看看!太晚知道了....

 

嗯,好陽氣很重要,陽氣充足,喝的水才能充分的運化。陽氣不足,水就飛流直下,喝也口渴,而且還會變成喝水都發胖的軟胖子。

 

平時怎麼喝水最好?

 

 

最佳的補水方式就是小口、溫飲,不渴不喝。白開水或礦泉水是很好的選擇。營養學專家范志紅老師認為,煮白開水的時候看到水垢,並不代表水質差,只是代表其中鈣鎂元素含量較高,水的硬度較大。實際上,鈣鎂元素均為人體骨骼健康和血壓控制所必須,甚至是很多人膳食中所不足的,沒必要嫌棄它們。

 

另外一種非常有效的補水方法,就是喝粥湯。比如玉米片湯、米湯、小米粥湯等各種雜糧粥上面的湯。這些糧食煮出 ​​來的湯,不僅有柔和的香味,還含有維生素B1、鉀等可溶性營養成分,並含有少量的澱粉和糊精。澱粉和糊精可以延緩水分通過胃腸道的速度,讓粘膜得到更長久的滋潤。

 

運動飲料不宜常喝運動飲料最大的功能是針對進行密集、高強度運動的運動員設計的,除非你真的劇烈運動出了很多汗,可以補充一下,否則只是增加身體負擔。碳酸飲料蘇打水什麼的更是,含糖量高不說,還可能有下圖的這些問題:

 

最佳的補水方式竟然不是喝水而是喝「這個」....所有女生要皮膚水水的一定要看看!太晚知道了....

 

不同的「水」不同的用處

 

你也許不知道普普通通的水,來源不同,在中醫眼中,效用有大不同。

 

1、蒸餾水

古人把蒸餾水稱為水露、氣化水,具有輕靈之氣,最適合調整人體氣機升降。能潤肺、養腎。有內熱、容易上火、嗓子痛、失眠、乾咳、口渴的人適合常喝些蒸餾水。蒸鍋的水汽,抹在嘴角,治療口角炎。但是古人做蒸餾水,只取一半,其餘的水就倒掉了。我們蒸飯的水,也不要反複使用為好。

 

2、白開水

沸騰後打開壺蓋後燒的久一點,叫百沸水,通透性更好,適合發汗。感冒了衝生薑紅糖水,用這種水更好。

 

3、自然界的水

井水善清下焦熱。雨水稱為無根水,清上焦熱。露水,可潤燥除煩。急流水,最能活血化瘀,通便。

 

這三種水,哪種更適合你呢?

 

文章轉載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台北市政府衛生局針對轄區列管53間溫泉業者,109年1月至11月抽查340家次,溫泉水抽樣共計548件,當中不合格17件,不合格率約3.1%。台北市政府表示,相較於108年同期的不合格3.55%,比率明顯下降,顯示溫泉業者自主管理較往年好。 北市衛生局旺季每月抽查 加...

閱讀詳情 »

寒氣是百病之根 寒氣是一股具體能量,主收引、凝聚。風寒之邪未淨或治不得法,衍生諸多疾症,正是許多大病的前行因素,而我證諸臨床的確如此。寒氣致病是很簡單的物理學,即熱脹冷縮的原理。熱會擴張;寒會收縮,使人肌肉筋膜、神經血管,內部組織全都縮成一團,故氣血不流通,自然變症百生。 寒氣襲人,以各種方式表現...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每天用眼睛看螢幕溝通早就是生活趨勢,甚至有些人每日用眼時間超過10小時,因此「我們在30歲的年紀,卻擁有50歲的眼睛!」也接近成為常態。台灣人罹患乾眼症的年齡層越來越廣,加上長期配戴變色放大片、近視雷射手術、過度使用假睫毛或濃厚眼妝、酒糟性肌膚等皮膚病變,使得青少年和老年人...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寶寶怎麼會這麼愛吃甜食,如同小螞蟻?研究發現,原因可能在於滿1歲後,家長挑選了含有精緻糖的幼兒成長配方奶粉,幼兒從小養成喜愛甜食的口感,長大後便「無糖不歡」。董氏基金會呼籲媽媽延長哺乳時間,而成長配方奶粉應清楚標示含乳量及含糖量。 寶寶滿1歲以後可正常飲食 營養攝取不...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