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春夏秋冬怎麼吃才健康?要養身,要長壽,這份失傳許久的四季養身食譜總算整理完了!

春夏秋冬怎麼吃才健康?要養身,要長壽,這份失傳許久的四季養身食譜總算整理完了!

【春季養生食譜】

春季飲食要掌握一個原則:根據氣溫變化,食物由溫補、辛甘逐漸轉為清淡養陰之品。

早春飲食取溫避涼。早春應適當吃些春筍、香椿、菠菜、柳芽、薺菜、蔥、姜、蒜、韭菜、芥菜等偏於溫補的蔬菜和野菜,不能一味食用人參等溫熱補品,以免春季氣溫逐漸上升,加重身體內熱,損傷到人體正氣;應少食黃瓜、冬瓜、茄子、綠豆等性涼食物。

仲春飲食宜辛甘。適當進食山藥、紅棗、蜂蜜、芹菜等平補脾胃的食物,同時注意攝取足量的維生素,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少食酸性食物,以名傷用脾胃。

晚春飲食宜清補,可以適當選擇甘蔗汁、薺菜、百合、螺、鴨肉、苦瓜、紫菜、海帶、海蜇、綠豆等平補食物,少食辛辣、黏冷、肥膩之物。


【夏季養生食譜】

夏季是陽氣最盛的季節,此時也是人體​​新陳代謝最旺盛的時候,人體出汗過多而容易丟失津液,因此夏季養生應該以清淡食物為主,避免傷津耗氣。

夏季飲食多清淡。夏季署熱,人的脾胃消化功能相對較弱,應適當吃些清熱解毒的食物,蔬菜類如茼蒿、芹菜、小白菜、香菜、苦瓜、竹筍、黃瓜、冬瓜等;魚類如青魚、鯽魚、鰱魚等,這些食物能起到清熱解署、消除疲勞的作用,對中署和腸道疾病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夏季飲食宜補氣。可適當選擇一些滋陰補氣的食物,如胡蘿蔔、菠菜、桂圓、荔枝、花生、番茄等。多食,雜糧,蔬果以寒其體,但生冷瓜果當適可而止,不可過食​​,以免過於寒涼,損傷脾胃。夏季心氣旺盛,易傷人氣陰,在這個季節裡,應以補氣養陰、清署熱為主,如冬瓜、西瓜、蓮藕、鴨肉等,不宜多食溫補、滋膩厚味之品。


【秋季養生食譜】

秋季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此時人體也應順應四時變化的規律,進入保護陰氣的時機,在飲食方面應以防燥養陰、滋陰潤肺為主。

入秋飲食宜甘潤。宜多選甘寒滋潤之品,如百合、銀耳、山藥、梨、葡萄、荸薺、糯米、甘蔗、豆漿、芝麻、蓮藕、菠菜、豬肺、鱉肉、橄欖等,這些食物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作用。應少食蔥、姜、辣椒等辛味之品。

秋季飲食宜滋補。秋季引補是中醫養生要旨之一,為冬令進補打好基礎,避免冬季虛不受補的發生,可適當服用沙參、麥冬、百合、杏仁、川貝等中藥材,對於緩解秋燥有良效。

秋季宜少辛增酸。秋天要少吃一些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免傷及肺氣;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要選擇蘋果、石榴、葡萄、芒果、柚子、檸檬、山楂等酸味食品,以防秋燥。


【冬季養生食譜】

冬季是萬物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此時天寒地凍人體血液循環減慢。中醫認為,此時寒邪強盛,易傷及人體陽氣,因此,冬季養生重在滋補。

冬季飲食宜滋補。冬季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是要順應體內陽氣的潛藏,斂陽護陰。可適當選用羊肉、狗肉、蝦、韭菜、桂圓、木耳、栗子、核桃、甲魚等食物;多吃些薯類,如甘藷、馬鈴薯等;蔬菜類如大白菜、圓白菜、白蘿蔔、黃豆芽、綠豆芽、油菜等。

冬季忌食寒性物。冬三月草凋零、冰凍蟲伏,是自然界萬物閉藏的季節,人的陽氣也要潛藏於內,脾胃功能相對虛弱,若再食寒涼,宜損傷脾胃陽氣。因些冬季應少吃荸薺、柿子、生蘿蔔、生黃瓜、西瓜、鴨等性涼的食物。同時,不要吃得過飽,以免引起氣血運行不暢,更不要飲酒禦寒。

 

相關推薦

作者:洪毓琪您也是過敏一族嗎?惱人的皮膚搔癢、鼻過敏、腸道過敏等過敏症狀,老是反覆發作,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讓您開心不起來?營養醫學博士表示,想要減少過敏復發率,除了從根本釐清過敏原、做好居家環境清潔,積極遠離、降低接觸的機會,適度補充身體缺乏的礦物質鋅,也是另一輔助調理選擇! 別小看礦物質鋅 人體細...

閱讀詳情 »

作者:洪毓琪提到兒童近視治療除了點散瞳劑、配戴眼鏡等方式外,如今只需夜晚配戴,即能輔助矯正近視的角膜塑型片也蔚為風潮。但值得注意的是,想要發揮角膜塑型效果必須在夜晚睡眠時長時間配戴,也因此使用者一旦入睡,便難以發現鏡片異狀。如果不想戴著髒污入睡,善用合格護理產品,做好鏡片清潔,落實殺菌、消毒動作非常...

閱讀詳情 »

作者:黃曼瑩吸毒會害一生!尤其是搖頭丸為甲基安非他命的類似物,具有強力之中樞神經興奮作用,在台灣被列為二級毒品。濫用者服用搖頭丸後,頭部及肢體隨高分貝之音樂劇烈搖晃,並可使濫用者產生和平感或愉悅感。三軍總醫院研究團隊發現,白藜蘆醇能大幅降低搖頭丸後續引發之神經毒性,甚至可預防搖頭丸戒斷後所產生的憂鬱...

閱讀詳情 »

作者:黃曼瑩根據一項「亞太區健康早餐大調查」發現,台灣人早餐習慣10年停滯不前,不只沒有時間吃早餐,早餐高脂肪、高熱量=高營養的迷思,更造成國人蛋白質和纖維質攝取不足!致力於推廣健康早餐的賀寶芙提倡「晨光三部曲」,建議起床後的黃金三小時「補水、營養、活力」,以視覺系健康早餐豐富味蕾,兼顧優質「蛋白質...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