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高爾夫網訊推桿迷思推桿所應具備的正確觀念
“You drive for show, and putt for dough.” Bobby Locke
一號木桿湊熱鬧,果嶺推桿滾荷包。
“The better you putt, the better you play.” Don January
推桿愈順手,球就打的愈得心應手。
“Make what you want of it, but it's all on the green-and half of that's in your head.” Tom Weiskopf 就算其他都已搞定,但果嶺上才能見真章– 其中一半得靠腦袋。
推桿乃高爾夫在擊球方式的最精簡版本,雖然如此,但在總桿數上扮演的角色卻非其他項目可匹敵。此外,它也經常成為一般球友的夢靨和心理負擔。不是推太短,就是推歪或滾過頭,然後就急著想趕快收場,最後反而又多花了好幾桿才得逞。於是往往引起焦慮,挫折和緊張,而愈擔心失敗就愈容易失敗。
然而,只要能夠先矯正和排除錯誤的心態與見解,再學習培養正確的觀念與方法擴展功能,推桿不旦不再令人頭痛不已,反而能輕易地像神槍手般令人驚艷不已。
關於推桿的一般錯誤的直覺
1. 首先, 在心態上, 只因其在果嶺上進行, 不存在打不到或遺失球的問題, 而且動作看似簡單輕巧, 目標距離也不遠, 所以往往就輕忽了推桿的重要角色, 也因此在其上面所下的工夫, 包括平時的練習, 也相對不足。
2. 在觀念上, 認為「球洞就是目標」, 也就是「執著於球洞(cup-bound)」的毛病, 所以在推桿時就不自覺地「把球朝洞口的方向打去」而忽略或忘記了專注執行實際的推桿意念。該「直覺」往往造成K球、導引球入洞和關切結果的動作。結果不但使得動作不得順暢而導致在桿頭速度和距離控制上難以掌握, 此外還因「導引」和「關切結果」的念頭而反將球導離「實際目標」(參見下文之說明)。尤其是後二者, 經常造成一記直推桿平白地失誤於洞口左側; 或於帶有轉折路徑的情形下, 使球提早偏離於正確路徑之內或下側(low side)而形成失誤。
3. 在認知上, 未能掌握和熟悉判讀果嶺和控制球滾動方向和距離的原則和方法而懵懂出手並造成失誤。
4. 在技術上, 其設定(或瞄準)和執行的方式也常不利於目的之達成。例如桿面未能確實正對目標、握桿力道過大且偏於強勢、球位無法設定一致、站位也不夠一致和穩定、導引動作緊繃不自然、以及部位牽扯過多和復雜且不夠流暢和不完整。
5. 由於以上2. 3. 與4. 的問題, 往往造成於推桿失誤時無法推斷確切的原因。例如, 不知是內心「著相」, 還是果嶺判讀錯誤, 或是瞄准設定或動作上有缺失。更糟的是, 即使球推進洞時也莫名其妙。所以基本上是處於一種幾乎失控的狀態下在打球。
6. 最後, 也是最根本的錯誤就是未能認知, 無論球路帶有轉折與否, 「每一記推桿都是直推桿」。
“You don't necessarily have to be a good golfer to be a good putter, but you have to be a good putter to be a good golfer.” Tony Lema
並非球打得好才能成為推桿高手,但必須是推桿高手才能把球打好。
推桿所應具備的正確觀念
1 推桿的重要性首先就反映在其所佔的總桿數比例上。例如,總桿72桿的標準桿中有36桿,所以在推桿上所下的工夫也應該最多,可惜一般人的認知卻剛好相反。
2 就對整體表現的影響上來說,當推桿有足夠把握時,短桿就不怕失誤。當短桿不怕失誤時,短桿就不容易失誤;當短桿不容易失誤時,進攻果嶺的長桿就不怕失誤;當進攻果嶺的長桿不怕失誤時,長桿就不容易失誤;當長桿不容易失誤時,開球就不怕失誤;而開球不怕失誤時,開球就不容易失誤。此外,當推桿的觀念和動作正確時,短桿也就跟著正確;而當鏁短桿正確時,長桿也就跟著正確。所以推桿在整體高爾夫上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可見一般,可嘆的是一般人的看法剛好顛倒。
3 就觀念說來,有別於其他使球騰空運行的方式,推桿幾乎完全使球貼附於果嶺表面滾動,所以,果嶺的地形和表面性質充分影響其行進的方式與結果。例如,果嶺的速度(或阻力),坡度(或重力)和草紋等,所以在面對推桿時,首要達成的目標就是正確又有效率地判讀果嶺對球路的影響,然後再經由設定和執行方式之調整,充分地以直推桿的方式將球經由「實際目標」再送至洞內或略為超越球洞的附近。而中長或較長距離的推桿則也是以直推桿的方式將球經由「實際目標」接近洞口或以抵達足以使下一桿最穩當進洞處為原則。
4 就技術面而言,為了減少心理和動作上所造成的影響而提高成功率,所有的努力和目的也在於,多偏重經由站位上的調整而少經由執行時的調整來達成的目的。此外,由於“每一記推桿都是直推桿”,所以站位和桿面的的瞄準與設定在方向控制上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
5. 就執行面來看, 一旦瞄準與設定完成, 就須擺脫「執著於球洞」或「擊球入洞」的潛意識陰影, 充分信任所決定的通往「實際目標」的路徑和速度以及設定方式和桿面的功能與角色。如此才能像機器人一般忠實呆板又專注地執行推桿意念並極力避免關切結果或協助擊球入洞。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