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找不到肝腫瘤 到底是誰的錯?

找不到肝腫瘤 到底是誰的錯?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靠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攝影(MRI),不見得可以找到所有肝腫瘤病灶。一名70歲B型肝炎帶原者到醫院接受核磁共振攝影、MRI,結果發現,肝臟長有兩顆腫瘤,不過到雙和醫院做MRI時,使用肝臟標靶顯影劑,竟發現腫瘤實際上有5顆,醫師當場改變治療策略。

雙和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吳立偉表示,這是他所收治的病例,後來發現患者身上有5顆腫瘤,便馬上進行多針電燒療程,清除所有腫瘤,患者病情獲得控制,至今仍安然無恙。

腫瘤越小、沒血管 越難偵測
吳立偉醫師分析,腫瘤愈小,愈難偵測,國外研究顯示,以早期肝癌為例,精準度較高的電腦斷層攝影(CT)和磁振造影(MRI)相比,1-2公分的肝腫瘤,CT的準確度只有6成;MRI的準確度為8-9成。但如果是1公分以下的肝腫瘤,CT的準確度只有1成;MRI的準確度為3-7成。而雙和醫院的臨床經驗發現, CT和MRI在肝腫瘤的精準度差異約差了30%,主要原因在於,患者接受CT檢查時,呼吸狀況容易影響精準度。

成功大學附設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邱彥程指出,肝臟腫瘤血管如果很豐富,運用CT、MRI診斷,就會比較容易,但若血管不多,靠一般顯影劑很難找到病灶。

術前影像檢查 影響手術成敗
目前醫界對於早期肝癌的治療,除了手術切除,射頻灼燒術也提供另一種選擇,但術前影像檢查會影響手術成敗。當消融範圍過大,容易傷害肝周邊器官、組織;如果消融範圍太小,又容易因為消融不乾淨而造成肝腫瘤復發!消融範圍大小差距約0.5至1公分,這0.5公分就能決定治療成敗,也因此突顯術前影像檢查的精準度有多重要。

此外,肝腫瘤檢查的另一個重要關鍵,就是影像能否找出肝腫瘤旁的衛星結節。邱彥程醫師補充,衛星結節大多很小顆,約0.5-1公分左右,距離主要腫瘤的距離,最多在0.5-1 公分內。但因為衛星結節沒有血管,因此超音波無法照出,MRI的準確度為3-7成,依使用顯影劑不同而有不同準確度。

「如果能提高術前影像檢查的精準度,就能大大提高手術成功率與減少肝腫瘤復發率」吳立偉醫師感嘆道。國外研究顯示,MRI檢查時,若加入肝臟標靶顯影劑,四年後總體存活率和無復發存活率都高於CT,而且也較CT多找出16%的衛星結節。不過要注意的是,極少數的人可能會對肝臟標靶顯影劑產生過敏反應、全身纖維化等副作用。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009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3)日表示,歐盟執委會指出,歐盟數位新冠證明(EU-DCC)中的疫苗證明,鑑於12歲以上民眾之追加劑雖已獲歐洲藥品局(EMA)核准,但並非各國均已實施,因此修正基礎劑僅限於18歲以上有效期限為270日,未滿18歲之民眾所持證明基礎劑有效期限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30多歲的丁女持續咳嗽1個多月,適逢疫情期間,家中又有幼童,讓她膽顫心驚。輾轉多家醫院,又經過數次新冠肺炎篩檢都呈現陰性,但偏高的體溫讓她感到生活不便和困擾。某天因再次發燒和頸部疼痛,經過詳細檢查後,竟然是黴漿菌感染引起之亞急性甲狀腺炎。 亞急性甲狀腺炎  多...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過去大家最常見的是「中年危機」,不過近幾年,歐美更常討論的是「青年危機」(Quarter-life crisis)。剛從大學畢業的青年們,容易感到困頓、失去目標,感到人生很困難;在疫情下以及社群媒體方興未艾的現在,青年危機愈加嚴峻,幾乎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30歲前特...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你是否曾有過一種經驗:沒吃東西,喉嚨卻有好像有東西卡著的感覺,但很快又沒感覺?這可能是「臆球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趙國卿指出,近幾年來在門診,常有病人提到喉嚨有異物的感覺,經過胃腸科和耳鼻喉科醫師詳細的檢查後,在消化道和喉部也都沒有什麼異常的...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