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從小養成一口好牙!爸媽不能不知的【兒童口腔護理4部曲】

從小養成一口好牙!爸媽不能不知的【兒童口腔護理4部曲】

  在台灣每兩位學齡前兒童就有一位蛀牙,學齡兒童蛀牙律高達七成(台北市2015年衛生局統計資料),由此可知,爸爸媽媽對孩童的口腔保健知識不夠深入,保護口腔,不僅僅是早晚刷牙即可避免的哦!

  那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蛀牙呢?最主要的原因無非就是飲食。牙齒的表面附著著一層牙菌膜,0-6歲的幼兒時期就開始食用母乳、奶嘴、配方奶、副食品等等,而6歲以上的孩童便開始食用糖果等等的加工食品,即牙菌膜的細菌將會利用使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糖分及澱粉)產生酸素,開始侵害牙齒表層的珐瑯質,若父母未督促孩子正確清潔口腔,蛀牙輕而易舉就纏身!

從小養成一口好牙!爸媽不能不知的【兒童口腔護理4部曲】
  因此,保護好牙齒除了孩子本身的清潔習慣需良好之外,爸爸媽媽應當從旁協助,養成「進食就清潔,無時無刻」的觀念,並長期照護口腔,才能讓寶貝從小養成一口好牙!

 

兒童口腔護理的正確觀念,就讓專業的oh care歐克威爾告訴你:

從小養成一口好牙!爸媽不能不知的【兒童口腔護理4部曲】

【口腔護理4部曲】


第一部 - 刷牙
最基本卻也最困難的第一步,往往需要大人的協助才能做好。因此,我們將孩童分為三段階層,讓爸爸媽媽更清楚究竟如何從旁協助?
  ► 0-6個月(乳牙尚未長出)
應當每晚定時替寶寶「抹口腔」用紗布、手帕沾取白開水後,貼著牙肉從上頜至下頜繞一個圈把上下頜抹乾淨。
  ► 6個月-2歲
長出第一個牙齒後可開始嘗試用較柔軟的嬰兒牙刷及不含氟的兒童牙膏替寶寶刷牙,讓寶寶逐步體驗刷牙的感受。待寶寶第一顆臼齒長出後,爸爸媽媽須於早上起床及晚上睡前替他沾開水刷牙。
  ► 2歲以上
讓孩子習慣每天起床及晚上睡前學習自己刷牙。若孩子已會吐水,可讓他用自己使用兒童牙膏刷牙囉!不過孩童清潔的範圍有限,爸爸媽媽可於晚上睡前從旁協助。

 

第二部 - 牙線
寶貝於3歲以上,除了刷牙之外更需搭配牙線。牙線能清潔牙齒間刷不到的接面,每晚替孩子先以牙線將所有的齒縫剃乾淨後,再讓孩子使用牙刷刷牙。

 

從小養成一口好牙!爸媽不能不知的【兒童口腔護理4部曲】
第三部 – 漱口水
待孩子已學會漱口吐水後即可使用。可於早晚刷牙後、三餐飯後使用一次,每次5c.c.(瓶蓋即剛好),含於口中約60秒後吐掉即可,使用後一小時不進食效果更佳。

oh care 兒童專用印菌漱口水,在牙齒表面形成保護膜,搭配正確刷牙習慣,可防止牙菌斑堆積,不添加酒精、三氯沙、防腐劑等有害化學成分,使用天然的成分,且不刺激,就算孩子不小心誤食也沒有問題哦!

 

從小養成一口好牙!爸媽不能不知的【兒童口腔護理4部曲】

第四部 – 兒童口腔噴護劑
oh care 使用專利P113+™抑菌蛋白,專一性抑制口腔的壞菌,小小一罐輕巧又方便攜帶,無時無刻保護孩子口腔黏膜,抑制蛀牙細菌,使用後一小時不進食更有效哦!
  爸爸媽媽掌握口腔護理的4重點了嗎?只要我們多花點心思替寶貝把關好口腔的健康!就能讓寶貝充滿自信,笑臉迎人:)

 從小養成一口好牙!爸媽不能不知的【兒童口腔護理4部曲】

最溫柔的抑菌專家,「oh care 歐克威爾」
了解更多請上: http://www.oh-care.co

 

 

相關推薦

亞硝胺致癌香腸不能搭養樂多?  胃部合成亞硝胺機率小 癌症蟬連國人十大死因之首39年,大腸癌更多年高居十大癌症第一名,顯示不良的飲食與生活習慣對人體健康的深遠傷害。香腸、培根、火腿等加工肉品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致癌物質,而坊間常有「香腸加某一物吃」會導致癌症的說法,醫師提醒,加工肉品的致...

閱讀詳情 »

食物中會有塑化劑殘留? 專家:外包裝滲入機率較大 塑膠製品在日常生活幾乎無處不在。根據統計,全台灣一年約使用180億個塑膠袋 ,平均每人一年使用近782個,除了影響生態與環境,塑膠製品中添加的塑化劑,是否也可能經由製造流程中的接觸,造成食品安全的隱憂?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

閱讀詳情 »

醫藥記者 梁少珊48歲的陳小姐平時注重健康,無高血糖等慢性疾病,數月前自覺口咽乾燥,喝冰開水後仍覺得口渴無法緩解,由於當時正值夏季,以為是天氣過熱所造成,在中秋節過後,天氣開始轉涼卻變得更為乾燥,在早晨剛起床睜開眼時,感到眼睛內有乾澀與異物感,說話聲音也變得較低沉沙啞,尤其在吃完燒烤與油炸類食物之...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 25歲趙先生在一次例行性回診的抽血檢查中,發現肺癌腫瘤標記指數(Cyfra21-1)突然異常升高,雖然尚未超過標準值,但是數值的劇烈改變仍引發健康疑慮。經過詢問下才知道,趙先生最近因為辦公室裝修,協助清理倉庫時沒有戴口罩,吸入大量灰塵,不僅增劇過敏性鼻炎,也導致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