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很多高爾夫教練,但有運動生物力學基礎的教練可說是少之又少,呂西鈞高爾夫球推廣中心的彭怡千正是一位擁有這項專業的教練,他指出,以運動生物力學為基礎的教學模式有別於以往,它能讓球友認識自己的身體,並進而瞭解揮桿邏輯與概念,讓學習者既能把球學好,又可以避免運動傷害。
先研究不傷身體 再學習如何打好球
擁有成功大學運動生物力學碩士學位的彭怡千表示,力學有趣之處在於讓球友知道怎麼使用自己的身軀,像是認識外界力量和身體力量如何交互運用,學習那些動作是有效率的,怎麼樣揮桿才不會受傷,因此力學就是讓學習者先不傷身體,再來研究如何打好球。
彭怡千進一步說到,傳統台灣高爾夫教學並沒有針對揮桿動作進行分解,所謂的「分解」不是僅討論上桿或下桿,而是假設把身體四肢去除掉,探討軀幹應該做什麼動作,該怎麼去轉動、做重心轉移,所以揮桿學習應該是從軀幹開始,由中間再向外學習,但過去學球只是從拿球桿開始,然而當軀幹不知如何運動,那麼手部動作也不見能做得正確,所以彭怡千教學時強調身體使用,讓球友理解正確轉動、重心轉移,之後才是揮桿基本技巧。
打球 從認識身體開始
因此彭怡千上課步驟就是先讓學員認識身體,認識關節、肌肉在運動中會做什麼事,再來就是測試柔軟度,這時他會去依球友柔軟度規劃揮桿動作,因為上桿依靠柔軟度與肌肉能力,假設柔軟度好但肌肉能力不夠的人可能會限制一點上桿動作,若是肌肉較硬的球友則會希望把上桿轉動做足一些。
課程第二部分是教導身體做正確轉動與如何把球桿結合,之後才有基本握桿動作、揮桿平面以及收桿動作。所以十堂課會有很多身體方面的練習、身體接觸球桿的練習,最後才有技術動作指導;不過一般教學只有後面階段,但球友也許不知道身體如何運動,以至於一直用手部去上桿,這都會增加肩關節負擔,因此還沒打好球肩膀就先受傷了。
棒球基礎厚實 打造良好揮桿概念
擔任揚昇高爾夫球場培訓隊教練、體委會高爾夫項目優秀與潛力選手訓練計畫教練彭怡千從小是棒球科班出身,嘉義大學畢業後沒有選擇成為職業選手,而是進入研究所攻讀運動生物力學,這條路也讓他開始接觸高爾夫,彭怡千說,當初做運動生物力學研究,很常提到高爾夫動作分析,因為運動生物力學最重要的是改善技術,而高爾夫是一項高技術性運動,所以許多運動力學的學術文章,經常以高爾夫做為研究對象,因此引發他對高球的興趣。
彭怡千比較棒球與高爾夫之前的不同,棒球擊球是一個點,沒有強調揮桿平面、重心位置或是力量使用,而且棒球是個被動式的運動,意思是投手投球,選手被動擊球,不過高爾夫則是主動式擊球,從外在注意力,轉移到內在注意力,這是兩種運動不一樣的地方;其次是技術面,棒球一定範圍內都算是安打,但高爾夫來,是要偏差多一些就是OB,因此高球強調動作準確,而棒球重視爆發力和力量展現,因此棒球對彭怡千之後學高爾夫有相當大的幫助。
把高爾夫當作快樂的來源
彭怡千的高爾夫教學理念是不單讓球友增進球技或是破百,不管球友成績如何,希望讓大家打的快樂、喜歡這項運動,可以透過高爾夫結交很多朋友,除了學習夫專業知識外,還有健康的目的,就像很多騎單車、慢跑的人,其實他們都不是真的要參與競賽,而是期待從中達到一個達到自我目標的滿足。
▲欣高球感謝您按讚!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