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常見的幾種美味海鮮的正確吃法!跟著做健康能量多出200%!

常見的幾種美味海鮮的正確吃法!跟著做健康能量多出200 !
 海鮮的鮮美,是任何人都無法抗拒的美味。這些殼中的美味給予我們的不僅是鮮甜的味道和爽滑彈牙的口感,更是難以取代的健康能量,讓你的唇齒間滿滿都是海洋的味道。

  一、龍蝦

  在海鮮愛好者眼中,龍蝦是當之無愧的「海鮮之王」,不僅僅是因為它霸氣而張揚的外形,更是因為它味道鮮美,富含優質蛋白質,而且絕對的低熱量。

  想要吃到龍蝦不同層次的味道,一定要根據產地來挑選,比如澳大利亞龍蝦,肉質最為緊實彈牙,龍蝦頭多膏;波士頓龍蝦則比較鮮甜細緻;最為稀有而昂貴的是法國藍龍蝦,蝦身是難得一見的寶藍色,肉厚、鮮嫩,龍蝦味最為濃郁,細細品嚐能體會到隱隱的海洋咸香。

  這樣吃最美味:

  1. 龍蝦刺身,能最大限度地品嚐到龍蝦鮮甜、彈牙的肉質口感。建議佐以醬油和芥末,但要控制好量。

  2. 清蒸,搭配檸檬汁和融化的黃油,龍蝦的味道層次更為豐富。

  3.XO醬爆炒,入口是濃郁的醬香,細細品嚐則是嫩滑肥厚的龍蝦本味,兩相呼應。

  二、扇貝

  在中西方料理中,扇貝都是非常受歡迎的一種貝類。扇貝的精華就是貝殼中那乳白色的肉,入口甜美芳香,柔軟爽滑。扇貝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每100 克新鮮扇貝肉中只含有1-4克脂肪,而且還含有豐富的歐米伽-3 脂肪酸,對心臟健康十分有益。扇貝製成乾貨後被稱為「干貝」,屬於「海八珍」之一,味道鮮美,有滋陰補腎的作用。

  這樣吃最美味:

  1. 扇貝刺身,厚實而柔嫩的扇貝肉,天然不加雕琢,在唇齒間翻騰,絕對是一種非常美妙的味覺體驗。

  2. 用黃油煎熟,肉質更加緊實,被黃油包裹的扇貝肉更加滑嫩。

  3. 加蒜蓉或豉汁蒸,湯汁濃郁,肉質鮮美。

  三、牡蠣

  可以算作是世界上最活色生香的貝殼動物,在很多催情食譜中都可以找到它的身影。的確,在歐洲人眼中,牡蠣是孕育和生產的象徵,也是絕佳的壯陽食物。這是因為牡蠣含有豐富的鋅,能促進男性精子的產生。牡蠣還享有「大海中的牛奶」的美稱,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鈣。也許你覺得牡蠣是男性的專屬美味,其實對於女性來說,它也有滋陰養血的作用,是一種很好的養顏食物,據說宋美齡就經常吃牡蠣,以保持其容顏之美。

  這樣吃最美味:

  1. 直接生吃,最多加幾滴檸檬汁和撒上幾粒海鹽,當肉汁飽滿的牡蠣肉從舌尖滑入喉嚨,你會感覺海洋的氣息瞬間湧進口腔,雖然一開始會覺得有點腥,但隨之而來的甘甜和如牛奶般順滑的口感讓你欲罷不能。

  2. 炭烤或者清蒸,但都不要添加過多調料,比如加一點紅酒醋、薑汁即可,以不破壞牡蠣本身的鮮甜為最好。

  四、鮑魚

  自古以來就是海產「八珍」之一。新鮮鮑魚肉質細嫩,鮮而不膩,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從鮑魚中提取的一種被稱作鮑靈素的生物活性物質還有提高身體免疫力的作用。新鮮鮑魚經風乾製作之後就成了干鮑魚,是一種相當名貴的食材,尤以網鮑的品質為最佳。我們經常聽說的「2 頭」、「3 頭」,說的就是鮑魚的等級,「幾頭」就表示每司馬斤(約合655 克)鮑魚中有幾隻,比如「9 頭」鮑就代表一司馬斤鮑魚中有9 只,所以說「頭」數越少,等級越高。

  這樣吃最美味:

  1. 新鮮鮑魚適合清蒸或者醬燒,鮮香滑嫩。

  2. 干鮑魚適合用砂鍋慢煨或者用來燉湯,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它的鮮美和營養。

文章來源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50歲的張姓婦人,七月初因車禍導致21處肋骨骨折及右腳踝骨折,另一名林姓婦人也因車禍造成19處肋骨斷裂,多處肋骨斷裂的劇痛令人難以忍受,連呼吸都會痛。2人皆由救護車送至衛福部南投醫院進行新型肋骨骨折胸廓重建手術,術後恢復良好,都在2週內可辦理出院,恢復正常生活。嚴重骨折者 ...

閱讀詳情 »

彙整編輯/林子璇、摘自/《HARUMI的活用39種食材 133道私藏食譜》(栗原晴美著/天下生活)、圖片來源/天下生活 每年11月至5月是胡蘿蔔的產季,因為含有豐富的纖維及硒等營養元素,又有東方小人參的美稱。特殊的氣味有人著迷,也有人敬而遠之,但其實只要懂得適當調味,無論是拌飯還是入湯,都能調和出意...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家長都很在乎孩子的視力問題,每當學校的視力檢查單發回時,顯示可能有近視,要進一步就醫,都會很緊張;其實,幼童大多是假性近視!醫師建議,想要改善小朋友的假性近視,最好是多到戶外看遠。假性近視的出現 也是一種警訊安南醫院眼科主治醫師薛維禎表示,一般人對近視的認知是,遠的看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24的廖先生是名憂鬱症病患,經常因心情不好而自殘,多次需出動警消協助處理;經過關懷訪視員密集關懷,透過一次次的造訪,提供社區資源協助,終於讓廖先生的生活漸漸步入正軌,也順利找到工作。廖先生說,發病期間一直在機構與社區間來來回回,原本認為關懷訪視、訪談,無法幫助解決問題,...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