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未到,手腳先涼,恰似未穿秋褲遇寒流,但為什麼哆哆嗦嗦的總是你?如何改善「冷血動物」般的體質?
「 手腳冰涼不是病 」
▼
皮膚可以根據外界溫度的變化調節體表溫度
是人體的一種 自我保護機制
一般情況下,夏天的溫度會相對較高
而氣溫降低,尤其是寒冷的冬季時節
會自行關閉毛細血管,使血液流向心臟等器官
手、腳、臉部等溫度降低發涼甚至凍傷
「 血液循環障礙 」
▼
心臟功能減退
血液無法供給到身體的末梢部位
貧血患者
可能循環血量不足,血紅素或紅血球偏低
末梢循環不良
一些 血管性疾病,如動脈硬化等
會使 人體血管收縮、血液回流能力減弱
導致手腳,特別是指尖血液循環不暢
「 男女有別 」
▼
據研究顯示
女性的 體表溫度比男性 低 2.8 ℃
但 體核溫度比男人 高 0.4 ℃
而女性的 血壓也比男性低
生理因素容易容易引起缺鐵
相對而言,女性會比男性怕冷
對溫度的 敏感度也會更高
「 其他原因 」
▼
對老年人而言, 身體機能減退
新陳代謝功能也大不如年輕時
沒有足夠多的熱量抵禦外界的寒冷
因此,「你媽覺得你冷」也是正常現象
但 衣着單薄,確實會導致手腳冰涼
而部分人 身體虛弱,精神 壓力過大
長期 喜食冷飲或處於陰冷的環境下
也容易出現手腳冰涼的現象
「 注意保暖 」
▼
天冷及時添衣,做好禦寒工作
必要時戴好圍巾、手套、帽子等
但不宜穿過緊的衣物,襪子
以免影響血液循壞
溫馨提示
氣溫低下,哮喘等呼吸道疾病也會高發, 老年人免疫力相對較差,注意保暖。外出 可戴口罩,儘量不接觸其他感冒患者, 以防病毒感染,發展成肺炎。
冬季也是心腦血管疾病高發的時期, 血管收縮,血壓升高,易形成血栓, 引發心腦梗、腦出血等心血管疾病。 外出時儘量保持溫暖,減弱身體自發的調節反應, 避免心腦血管意外疾病的發生。
「 泡腳 」
▼
正常情況下, 40-50° 的水溫最適合泡腳
有助於血液流通,驅寒保暖
但心血管病人,泡腳水溫需稍低一點
儘量不要用熱水泡腳,以免加重病情
糖尿病患者的皮膚敏感度降低時
更應該注意泡腳的溫度和時間
「 加強運動 」
▼
久坐不動,不僅會引起腰部之下的氣血不通
而且對影響頸椎、前列腺等健康,減少壽命
適當鍛煉,促進血液循環,如:慢跑、健走等
工作時也可站起來活動手腳,幫助血液循環
「 巧用廚房調料 」
▼
花椒氣味芳香,增加食慾,擴張血管
做肉時,宜多放一些花椒,有助暖作用
牛肉、羊肉等肉食可多放一些
生薑,有「食物中的阿司匹林」之稱
可解魚的腥味,又能緩和魚類寒性
有抗病毒感冒、稀釋血液等多種功能
除此之外,辣椒、胡椒、芥末、大蒜、
青蔥、咖喱等配料,都可促進血液循環
「 飲食調理 」
▼
秋冬季節,可食用些滋補溫熱食物
多吃核桃仁、松子、芝麻等堅果
適當進食牛肉、羊肉等禽類食物
多吃糙米、水果、蔬菜等
雞可補氣益血,公雞補陽,母雞滋陰。生薑溫中散寒。
1、選擇小雛雞,將膛胸掏乾淨;
2、鍋中放若干乾薑,倒熱水燒開,放入整雞。水開後撈出,放入涼水中浸泡。待水再開鍋,再次下雞肉,如此反覆三次;
3、第三次水燒開後,轉小火,蓋上蓋燜15分鐘,再放入涼水裡浸泡;
4、姜去皮切成姜茸,蔥切蔥末,蔥末與姜茸的比例為1:2,放10g鹽拌勻。
5、鍋中放油,熱到六七成,直接澆在蔥薑末上;
6、把雞切塊,將姜茸淋在雞塊上即可。
「 雷諾氏病 」
▼
手腳經常冰涼,且發生顏色變化
可能預示着雷諾氏病
常見於寒冷地帶,且女性較為多發
主要在15-30歲之間
「 其他疾病 」
▼
其他疾病也會引起手腳冰涼
如甲狀腺功能衰減,新陳代謝低下
缺乏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如:鐵、維生素B12等
皮膚性疾病,如:紅斑狼瘡、硬皮病等
本文已獲 丁香醫生 授權 微信號:DingXiangYiSheng
原文標題:秋冬手腳冰涼怎麼辦?5大招幫您緩解!
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