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家有ADHD兒 你是哪類型家長?

家有ADHD兒 你是哪類型家長?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孩子講不聽,只好用打的」、「希望老師同學能包容他」這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家長常有的想法。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將診間家長常見的作法分為四大類型加以分析,並提醒家長們,雖然都是以愛孩子為出發點,但若拖延不就醫,卻有可能導致ADHD症狀複雜化,讓孩子錯失發揮實際潛力的機會。

拒絕接受的「寄居蟹」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張學岑表示,門診上在確診孩子為ADHD時,最常見到的就是「寄居蟹家長」了!他們多半認為孩子只是好動,長大就會好,甚至有不少家長不再尋求醫療協助。然而,ADHD的孩子雖然長大後有可能會好,但卻不能忽略孩子在成長時,因ADHD症狀而導致的挫折及適應問題。

追隨另類療法的「章魚」

「章魚家長」就不一樣了!他們會嘗試各種方法,聽到ADHD是腦部疾病,便會積極採取「補腦」行動,例如銀杏、人蔘或是綜合維他命。不過,張學岑理事長指出,除了魚油目前已有研究證實能幫助改善不專心外,其他飲食療法都無法驗證是否可協助治療ADHD。

嚴格管教的「鯊魚」

而當所有方法都不見成效時,不少家長就會化身成「鯊魚家長」,對孩子採取嚴厲管教。對此,張學岑醫師鄭重強調,雖然管教會建立紀律,但若動手打小孩,可能會影響孩子身心靈的成長。

貼身照護的「海馬」

至於「海馬家長」則常因害怕ADHD孩子在外闖禍或受到欺負,而貼身照護孩子,卻忘了過度保護,反而會讓孩子無法獨立。張學岑醫師分享,之前就曾有一名ADHD男童,只要在學校一遇到挫折,媽媽就會安排孩子轉學,以致孩子在小三前就轉了七所小學,不僅無法跟同學建立友誼,也讓孩子養成遇到挫折就逃避的壞習慣。

「ADHD的治療是長期的,」張學岑醫師因此提醒家長們,當持續嘗試一種方法兩週至一個月,孩子卻仍無任何改善的徵兆時,就應考慮向兒童心智科或兒童精神科醫師尋求第二意見。當行為治療無法達到效果時,便可考慮以藥物合併行為治療,增加療效。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5051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一旦罹患C型肝炎,如果沒有出現明顯症狀,就不需要積極治療了嗎?專家呼籲,C肝患者如果抽血篩檢RNA結果為陽性,就應立即接受治療,若拖延治療,不僅大幅增加肝臟的併發症、肝癌發生率,以及後續的醫療成本,還提高了肝臟以外疾病的發生率及死亡率,患者不得不慎。 感染C肝 增加其...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從事房地產買賣 膝蓋卡卡行動不便損失大 今年80歲的陳女士,長期定居在巴西,多年來從事全球房地產買賣事業,可能年輕時為了做生意跑來跑去,膝蓋長期磨損造成行動不便,最後只好花錢委請別人代為買賣房地產,但成效不佳,因此打算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讓自己可以重出江湖。原本只想來...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地球村時代,很多夫妻會因為工作,而得要遠赴他國,三個月回國一趟,或是半年一年才相聚的也不在少數,這種聚少離多的遠距婚姻,感情是否就較為薄弱?是否有方法可以維繫呢? 婚姻需要有交集 臨床心理師柯書林表示,遠距婚姻越來越多,想要維繫住夫妻兩人的感情,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交集,...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