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學會喝水,讓腰和肚子三天內變小

學會喝水 讓腰和肚子三天內變小
如何讓腰和肚子三天內變小!這是中醫經典的方子,看完轉給有緣之人!

長生的秘訣

釋、道、醫三家有個共同的秘訣:「要叫人不死、腸中須無屎」。

醫家自古就提倡「早吃好、中吃飽、晚吃少、晚餐不吃最為好」,並特別強調「人要長生、腸要常清」。

佛道醫三家教人「過午不食」的目的就是要保持腸中無宿便,這是人體減緩衰老、防止疾病從而保持「不死」的常用方法。
學會喝水 讓腰和肚子三天內變小
現代醫學告訴我們

人的腸道有8-10米長,並且千褶百皺,平均每隔3.5釐米就有一個彎折,人們即使每天都排泄,也總會有一些食物殘渣滯留在腸道的褶皺內,它們在細菌的作用下乾結、腐敗、發酵。

日積月累,這些食物殘渣最終形成厚達5-7毫米,重達5-6公斤的黑色、惡臭、有毒的物質,並像「銹」一樣牢牢地粘連在腸壁上,其堅硬程度與輪胎相似,它們慢慢侵蝕著我們的身體,人們習慣稱之為宿便。

這些宿便堆積在腸道內發酵、腐敗,並不斷產生各種毒素、毒氣,被腸粘膜吸收到血液並輸送到身體各個細胞,首先造成腸內環境惡化、腸胃功能紊亂,既而引發內分泌失調、新陳代謝紊亂,最後引發各種病癥,促使人體衰老與死亡。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腸道問題是人體萬病之源。

科學研究結果還顯示,人體的免疫系統逾50%是位於結腸。

結腸一旦無法正常運作,體內的毒素就會經由其它管道(例如腎臟、皮膚及呼吸)而被排出。
學會喝水 讓腰和肚子三天內變小


一、說明

過夜的涼開水兩公升+當時燒沸的熱開水兩公升+鹽半兩(搖勻即成)。
1.為什麼要用過夜的涼開水呢?因水乃天地之靈物、生命之源泉,其天生就俱備吸收和貯存宇宙能量的能力。

2.對於地球來說,太陽升起後為晝、為「陽」,太陽落山後為夜、為「陰」。燒開的水在涼後放一個晚上,會吸收夜間天地靈氣而恢復其「陰性」的生命活力,可以調理人體的一切「陽性」疾病。

3.而煮沸的熱開水為「陽」水,可以調治身體一切的「陰性」疾病。

 

4.此即《易經》所說「一陰一陽之謂道」也。鹽則俱有潔凈、殺菌、消毒、排毒等功能。

5.用鹽來融化堅硬之宿便、消滅腸內之細菌、凈化腹中之毒素,用「陰陽水」來調理身體之陰陽、平衡腸胃之虛火、沖洗腸內之宿便。 

二、服用方法

1.早上5一7點鐘,在一個小時內將加鹽的「陰陽水」分二至三次大口飲完。

2.間隔期間可自然站立,以兩膝為中心使身體上下抖動。

3.為什麼要5一7點鐘飲用「陰陽水」?蓋此為卯時。

4.卯時人體氣血行大腸經,此時大腸吸收功能最佳。

5.為什麼要大口飲而不是小口喝?小口喝水因流速慢,水會被胃消化而成小便。

6.大口喝水因流速快,水才會直接入腸清洗腸道、分解宿便。喝完後身體上下抖動,是為增加大腸的蠕動而盡快排便。

三、開始連續三天,可基本排完宿便

1.隔十二天再排一次,以後一個月至少排一次。

2.因十二天是人體與宇宙陽陰交換的一個小週期,二十四至三十天則是人體與宇宙節律對應的一個完整週期。每個人的週期都不一樣、但都在24天到30天之內。



四、效果

1、會排出黑色之宿便。
2、肚腩會變小、腰變細。
3、臉上之各種癍、痘會逐漸消失,晦暗無華之臉會變得光彩奪目。
4、有口臭、體臭者變好。
5、胃口變好、不再便秘。
6、指甲上不正常的「月牙」會恢復正常。

相關推薦

(1)身體表現:面部(眼皮)浮腫、油光、易生痤瘡、腹瀉、身重困倦、大便燥結、急躁易怒。(2)原因:氣虛、運動少、飲冷飲,造成水濕留在體內。(3)解決方法:紅豆、薏仁各10克,煮水30分鐘,代茶飲,祛署濕,適合夏天。冬天寒濕則適應用綠色的花椒,煮水泡腳。(1)身體表現:善忘、喉嚨髮乾、性情急躁、皮膚...

閱讀詳情 »

1、消化道潰瘍患者不宜喝牛奶牛奶雖可緩解胃酸對潰瘍面的刺激,但因其能刺激胃腸粘膜分泌大量胃酸,會使病情加重。2、缺鐵性貧血患者不宜喝牛奶食物中的鐵需在消化道中轉化成亞鐵才能被吸收利用。若喝牛奶,體內的亞鐵就與牛奶的鈣鹽、磷鹽結合成不溶性化合物,影響鐵的吸收利用,不利於貧血患者恢復健康。3、平時有腹...

閱讀詳情 »

一位居住在倫敦的人的親身經歷,他去巴基斯坦開會的時候,突然胸口劇痛,後來被醫院驗出來,他的三條心血管已經被嚴重堵塞,需要做搭橋手術。手術的時間是一個月以後,在這個期間,他去看一位回教國家古法治療師。 這位Hakim讓他自己在家中做一個食療,他吃了一個月。一個月後他去同一家醫院做檢查,發現三條血管幹...

閱讀詳情 »

有一個穴位,讓女性終身不老!!!就算你有千萬元,也一定要知道的!!常揉三陰交,終身不變老如果你的父母給你存了一筆幾千萬的財產,你卻不知道用。還每天到處借錢,過得窮困潦倒,那是多麼可惜的事情呀?愛美是女人的天性,如今日子越過越好,保養的方法也層出不窮。很多人,花了大把的時間和金錢,卻眼睜睜的看衰老爬...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