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學學老祖先的種植智慧~~魚菜共生

魚菜共生,聽起來似乎是一種新的生態農耕方式,但這個詞其實是在1970年代就有了,且早從西元前1400年老祖先就這麼種了。就讓我們學學先人的智慧,種出對人、對生態都好的安心食材吧!
學學老祖先的種植智慧~~魚菜共生
魚菜共生(aquaponics)這個詞是在1970年代所創造出來的,但是這樣的系統操作方式其實並非新觀念,在人類歷史上早從西元前1400年就有跡可尋了⋯⋯

《阿茲提克・浮筏植栽》
3000年前,位於南美洲(現今墨西哥地區)的阿茲提克印地安人發現水中有豐富的養分,因此發展出人工浮島的耕作法,被視為當代魚菜共生系統的雛型。浮筏耕作法是一種連結運河及人造固定小島的系統,農民撐船在小島間穿梭,在小島上進行蔬果種植,而蔬果的養分則來自流經附近城市的運河和泥巴。
學學老祖先的種植智慧~~魚菜共生
《唐朝・稻魚共生》
2005年聯合國將浙江青田地區獨特的「稻魚共生系統」訂定為世界農業遺產。稻魚共生在中國已有數千年歷史,相傳起源於早期農民引溪水灌溉農田,魚苗自然地在田中孵化,久而久之形成了共生系統,並維持至今。

這些田裡的魚除了會吃農民投擲的飼料,也會吃昆蟲、雜草,這使得農民得以不費工夫地完成除草、除蟲的工作,且魚在覓食的過程中會翻鬆土壤,牠們的糞便亦會形成天然肥料,更能使農民在穀物生產之外,增加額外的效益。

如果你現在到浙江省青田縣的餐館吃飯,告訴服務生要吃「田魚」,那麼你就是內行的老饕!因為田魚是放生在水稻田裡利用魚菜共生原理自然長大的鯉魚,肉質鮮美無土味。
學學老祖先的種植智慧~~魚菜共生
《明末清初・桑基魚塘》
桑基魚塘是明清時中國華南地區的水鄉人民在土地利用方面的創造,他們將低窪地挖深變成水塘,再將挖出的泥堆放在水塘四周,成為地基,基、塘的比例為六比四,基上種桑、塘中養魚、桑葉用來餵蠶,蠶的排泄物(蠶砂)用以飼魚,而魚塘中的塘泥再取上來作為桑樹的肥料。通過這樣的循環,能產出四種經濟作物:魚、桑椹、蠶絲、蠶砂(中藥材),不論在生態上或經濟上皆取得了極高效益。因此被視為是中國建立生態農業的開端。
學學老祖先的種植智慧~~魚菜共生
《閱讀推薦》
桌面、牆面、陽台、客廳、辦公室、地下室都適合,新型態的懶人農法瞬間縮短從產地到餐桌的距離,吃新鮮只有一步之遙!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台灣好食材Fooding》】

相關推薦

報新聞/王百佑報導 台灣在乳癌防治非常努力,不少企業家都投入支持乳癌防治衛,但在台灣乳癌患者逐漸年輕化,資料顯示國人小於35歲的年輕型乳癌病例台灣9%,是美國4.5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2020年有230萬名女性確診乳癌,全球發生率首次排前於肺癌。 黑后量粒醫妍生技贊助乳癌防治公益衛教節...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迎戰縣市長選擇,內閣改組消息甚囂塵上,傳出將朝年輕化調整,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27)日也被媒體問到怎麼看內閣改組,陳時中笑了笑自嘲「如果提到年輕化的話,那我就出局了嘛」,強調內閣那是行政院的業務。 另一方面,指揮中心下午公布國內再度見到本土「+0...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際Delta變異株威脅越來越大、打完兩劑疫苗也可能防不住突破性感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27)日證實,已經報准同意民航局的機組員管理新制,將原本可在家居家檢疫的機組員條件限縮,只要還沒打完完整2劑疫苗取得保護力者,不准再回家居家檢疫,得改到...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0」回來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7)日公布國內沒有本土病例,但新增7例境外移入COVID-19病例,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例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境外移入個案是分別自瑞典、美國、印尼及印度入境,值得注意的是,均持有搭機前3日檢驗陰性報告。...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